扶智入村屯 致力拔窮根
吉林日報9月5日訊(記者 王丹 實習生 程佳雯):7月16日,東豐縣仁合鄉橫道村籠罩在喜人的氛圍中。
橫道村村部多功能會議室內外滿是橫道村的庫區移民。啥事這么熱鬧?原來是吉林省水庫移民管理局聯合縣水利局移民辦公室和吉林省理工高級技工學校(原吉林省泰達技工學校),請來省內知名種植、養殖專家現場授課,把技術技能扶貧培訓班辦到了村民家門口。
記者再一打聽,原來這些年吉林省水庫移民“舍小家、顧大家”,因搬遷安置導致土地等生產資料匱乏,有不少人淪為貧困戶。有數據表明,吉林省現有大中型水庫126座,涉及54個市、縣(市、區),657個鄉鎮,5152個行政村,占全省行政村總數的49%,共有水庫移民50.77萬人。
這些水庫移民人均收入低于全省農村人均收入,就業技能以及適應市場的能力普遍偏低,在吉林省脫貧攻堅的戰場上,也是塊難啃的硬骨頭。
近年來,吉林省水庫移民局針對大多數移民缺技能、缺培訓的實際情況,把外部支持與提高自我發展能力有機結合起來,增強“造血”功能,既扶貧、更扶智,為庫區移民量身定制了多層次、全履蓋的培訓模式,有效地促進了移民群眾的脫貧增收。截至2018年底,他們在79個移民村屯舉辦種植、養殖培訓班,培訓移民、村民5391人。
會議室內,吉林省水庫移民局工作人員忙前忙后。局里牽頭組織開展種植業、林果業、畜牧業等實用技術培訓,算起來也有10個年頭兒了。用村民們的話說,他們是百姓脫貧致富的“牽頭人”。
“我們加強對移民,特別是貧困移民的農業生產技能的培訓,推動貧困移民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實現移民就地發展增收致富,這幾年效果非常不錯。”吉林省水庫移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培訓班辦到村屯、辦到田間地頭,請專家們現場答疑解惑。對村民們來說,既便捷又實用。
“開課嘍!”不知道誰喊了一嗓子,室內外頓時安靜下來。吉林農業大學高光教授開始透過一件件案例現場講授養殖辦法。高教授講得通俗易懂,村民們聽得津津有味。
從事種子行業20余年的專業人士于敬文現場為村民答疑解惑,重點傳授了玉米種植方法與玉米螟蟲的防治措施。詼諧幽默的講授方式逗得村民哈哈大笑,直呼“聽懂了!”
培訓課結束后,村民們卻還不愿離去,拿著紙筆向專家們請教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鹽堿地該怎么改良?”
“以牛糞去中和,在土地上鋪30公分。”
“什么是有機肥?”
“主要源于植物和動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營養。”
……
村民李麗帶著自家產的雞蛋來到現場向專家請教養雞良方,筆記從頭記到尾。“過去真的太笨了,今天學到很多知識,從實際上解決了我們移民的需求,希望回去可以學以致用。”李麗笑著說。
“去年,一頭牛突然就沒有了,心疼呀,就是不知道哪里出了問題。聽了專家的解答,我回去馬上給牛配上藥,要是早點聽課就好啦!”村民李振芬感慨地說。
橫道村的培訓課在村民們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了,工作組馬上奔赴下一個村落。
在路上,記者了解到,除了開展培訓工作,為了水庫移民脫貧致富,吉林省水庫移民局還聯合吉林省理工高級技工學校,采取政策引導、市場化、社會化運作的方式與全省多家培訓機構合作掛牌成立了“吉林省庫區移民子女學校”,通過補貼移民子女學費等方式實施學歷教育培訓,采取與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協議的訂單培訓,提高貧困移民在城鎮穩定就業能力。
截至2018年底,吉林省庫區移民子女學校共培訓移民子女學歷教育1408人,就業率90%,多數學生就業安置在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一汽轎車股份有限公司、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一汽客車有限公司、長春藤倉電裝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部分畢業生已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干,年收入和福利待遇逐年提高,直正實現了“培訓一人,致富一家”。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