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屋盼新生
惠東自古代南粵沿革至今,被稱為“嶺南雄郡”。作為客家人的聚居地,該縣依然保留著不少古民居和古圍屋,這些古建筑是歷史留給后人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在它們身上,既承載著民俗文化脈搏,也保留著紅色革命記憶;既能慰藉人們心中濃濃的鄉愁,也用其經歷給予世人啟迪。
近日,記者來到距離惠東縣城約45公里處的安墩鎮珠湖村新光村小組,在山清水秀的小瀝河旁邊,一座古屋坐北向南靠山而建,歷經百年滄桑后,古屋顯得有些破敗,但從建筑外觀及雕龍畫鳳的裝飾上,仍能看出它曾經的“榮光”。
據當地人介紹,這個古屋被稱為樹山下古屋,興建于清朝咸豐三年,即公元1853年,距今已有166年歷史,由九廳六天井和33個房間組成。一直以來,樹山下古屋是當地曹氏人的老屋,目前被當做曹氏宗祠使用。
樹山下古屋由磚木結構組成,墻壁由沙石、灰漿、紅糖、糯米建造。四周墻角均有碉樓造型,前面外墻兩角設置了鑊耳墻,也是嶺南傳統建筑的標志性風格。此外,古屋的正面及兩側還裝飾有灰塑浮雕圖案,雕梁畫棟,青磚黛瓦,盡顯古樸典雅。
在解放戰爭時期,樹山下古屋曾發生過一段紅色故事。1948年,粵港湘邊縱隊在安墩成立,曹氏先輩把古屋騰出來用于部隊辦公、開會、住宿。當時物資匱乏,但大家省吃儉用,把家里的青菜、咸菜、蘿卜頭及糧食提給部隊做后勤,還上山采集草藥給戰士療傷,力所能及地幫助邊縱隊投入革命斗爭。
如今,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已經遠去,當地的曹氏家族也已繁衍了七八代族人,現有200多名后人,但大多已外出工作,只留下這座老屋守著故土,靜默無言地珍藏著昔日歲月。
“看到古屋逐漸凋零,真的很可惜,希望能在相關部門幫助下修復古屋。”50多歲的曹氏后裔曹國丁在古屋長大,這幾年他一直在自愿負責古屋看管。去年,他動員曹氏后裔共同發出招商公告,希望通過尋求對外合作,與企業、政府一起協力將歷史建筑修復保護,開辟成為紅色旅游教育景點,以傳承紅色記憶,長久保留文化建筑遺產魅力。
“古屋承載著鄉愁,也傳承著粵港湘邊縱隊的革命精神,希望在我們這代人手里,給古屋賦予新的生命和活力。”曹國丁說。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