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豐收節】小小“貴妃棗”走上致富路 羅江核心區棗農人均純收入超2.4萬元
四川新聞網德陽9月7日訊(記者 周鴻 )在羅江區蟠龍鎮,連綿起伏的山丘被一片果林覆蓋,青紅相間的貴妃棗便藏身其中,壓彎了枝丫。眼下正是貴妃棗收獲的季節,村民們在林中忙著采摘,然后發往各地,讓外面的人共享這豐收的味道。
然而在以前,這里只有幾百株的老棗樹,但經過20多年,現在已經發展到全區2萬余畝,棗農及業主大戶4000余戶,核心區面積6000余畝。今年預計棗果產量超過9000噸,產值1.2億元。不僅如此,當地還著力“特色產業+森林生態+文化旅游”建設,推動新產業新業態發展。

藍天下的寶峰村
全區2萬余畝棗樹
預計今年產值達到1.2億元
羅江除了香甜可口的翠冠梨,還有傳說與楊貴妃有關的貴妃棗。現下,正是羅江區貴妃棗收獲的季節。走進蟠龍鎮寶峰村,便能看到青紅相間的貴妃棗藏身一顆顆棗樹中。
然而誰能想到,曾經的寶峰村山高缺水,靠天吃飯,生態脆弱,生活貧困,卻是因為一粒粒小小的貴妃棗讓村民成功翻身,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據了解,2002年實施國家退耕還林工程,寶峰村被列為重點,樹種上選擇出本土特有樹種—“貴妃棗”,經母樹選優、科學試種后,在該村栽植培育830余畝,打下棗產業發展雛形。之后,全區統籌投入各類資金,加大產業的培育壯大,現有規模2.1萬畝,棗農及業主大戶4000余戶,核心區面積6000余畝。
目前,現有貴妃棗種植大戶40余戶、家庭農場12家、農民專合社5家、農業企業3家,從業人1700余人。園區采取“專合社+基地+農戶”的方式生產管理,將分散的農戶集中起來,統一管理,培養產業帶頭人、土專家、田秀才,涌現出張瑞清、米運達等一批帶頭人,帶動社員一起發展致富,形成產業發展的源動力。
2018年全區棗果產量8000噸,產值1.1億元,農副產品銷售3000萬元,核心區棗農人均純收入超過2.4萬元,今年預計棗果產量超過9000噸,產值1.2億元。產業發展同時帶動了返鄉下鄉創業創新,許多外出務工農民都回家種棗、創業,棗農由此住上了新房,開上了轎車,生活越過越紅火,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夢想。
“前幾年,有一個村民數錢都數的睡著了,第二天起來床上全是錢。”66歲的米運達種植了10余畝的棗樹,一年純收入能達到10萬元以上。另外,還租下了20余畝,專門用來改良品種。他還曾說,“種棗樹比當公務員還安逸”。

棗農喜獲豐收
因“棗”舉辦節慶日
每年吸引游客15萬余人
關于貴妃棗,在羅江一直流傳著一個與楊貴妃有關的故事。相傳唐天寶十五載“馬嵬坡”之變,唐明皇寵妃楊玉環并未“死于盡組之下”。而是被長的一個像楊貴妃的宮女調包,真正的楊貴妃逃到了綿州羅江區境內,隨后她在當地余家庵過起晨鐘暮鼓的僧尼生活。七日后,楊貴妃對鏡梳洗,看到自己花容失色,形銷骨立,于是從包中拿出貢棗吃了起來,每日幾粒,半月之后,重現美貌。而丟下的棗核竟落地生根,長出棗樹,結出今天的棗果。
不過,貴妃棗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張瑞青介紹,關于“貴妃棗”的得名是因為1998年村里來了客人,用棗來招待。當對方詢問棗子的名字時,想到這里一直有著楊貴妃來羅江的故事,便隨口一答“貴妃棗”,從此棗名就傳開了。
隨著棗樹的規模越來越大,當地不在滿足于純粹的賣棗,開始著力“特色產業+森林生態+文化旅游”建設,推動新產業新業態發展。近年來,政府投入資金4000余萬元,提升基地生產水平,完善基地景區化建設,助力三產發展。堅持“以果為媒”,開啟“產業果園+休閑觀光 +生態文化旅游”模式,成功舉辦“棗子節”已達13屆,每年棗子節吸引游客15萬余人,在展示了羅江地域特色產業、鄉村風貌和歷史文化的同時集聚人氣、帶動商氣。
8月29日,羅江第十四屆貴妃棗生態旅游節開幕。整個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從多渠道、多層次、多角度展現羅江棗業態的豐富內涵。活動期間吸引各地游客16萬人,帶動當地農民增收1360萬元。期間,除了組織游客到白馬關萬佛廣場參觀開幕式,還到白馬關景區、蟠龍鎮等地旅游,參與棗園采摘體驗。(圖有羅江區委宣傳部提供)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