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网站免费观看-黄色片网站观看-黄色片网站大全-黄色片视频网-色偷偷网址-色偷偷网站

您的位置首頁  性愛保健  女性保健

涼山“西裝教師”安世才:守土辦校20載 要讓山里孩子找到“理想”

  • 來源:互聯網
  • |
  • 2019-09-11
  • |
  • 0 條評論
  • |
  • |
  • T小字 T大字

(轉載)涼山“西裝教師”安世才:守土辦校20載 要讓山里孩子找到“理想”

  安世才獨自創辦、堅守下村小學足足20年。

(轉載)涼山“西裝教師”安世才:守土辦校20載 要讓山里孩子找到“理想”

  涼山下村小學“西裝教師”安世才。

  2019年8月9日,立秋后的四川涼山會東縣拉馬鄉,群山懷抱,綠意盎然,安世才西裝筆挺,站在村口。獲得首屆馬云鄉村教師獎后的第三年,安世才依舊是拉馬鄉下村小學的教師兼校長,他獨自帶領3名年輕教師,負責40名鄉村兒童的教學工作。  這是一所特殊的學校,由安世才一人“創辦”——獨自搭建,獨自教學,獨自堅守,足足20年。“這是我從小生活長大的地方,村里的同齡人只有我念了書,我想用自己所學改變家鄉。”  三年前的海南三亞之行,安世才收獲了馬云鄉村教師獎和10萬元資助,更重要的是,他接觸到了此前從未聽到過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如何用教育影響孩子,甚至改變他們的人生?在安世才看來,答案是“理想”。由此,一場“下村教育改革”拉開序幕,不僅要讓鄉村學校里的孩子學到知識,還要讓他們改變觀念、樹立理想。安世才篤定認為,種下一顆種子,以后一定能有所回報。

  初衷不想村里孩子因貧輟學

  1999年,20歲的安世才從四川涼山的西昌師范學院畢業,背著父母偷偷填報了國家西部大開發“十年樹人”計劃,回到家鄉大涼山魯南小學成為了一名教師。  就在那一年,魯南鄉小學在校鞏固率直線下滑。“期末考試時,學生被父母帶出去打工掙錢,一走就是很多天,孩子回來后,產生了厭學情緒,不愿到校上課。”  在這樣的狀況下,安世才主動向縣教育局請纓,愿意去山里布一個點,建一所村小,讓周圍孩子都讀上書。安世才這樣的逆勢而為,已經醞釀了很久。  讓他留在村里的,除了對家鄉的眷戀、對教育的執著,還有曾經成長路上的引路人。  “我父母都是農民,讀中學時家境貧困,常常因湊不夠生活費陷入窘境。幸運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少年時的安世才,在班主任錢開蜀的幫助下,艱難地完成了學業。除了對老師的尊敬和感恩,讓他決心走上鄉村教師之路的原因,還和兒時的經歷有關。  “小時候我和爸媽一起去縣里趕集,我母親看到公共廁所都不敢上,因為不認識墻上寫的‘男’和‘女’。”母親焦急、躊躇的樣子,曾深深刺痛他幼小的心。“魯南鄉這個地方,重男輕女的思想比較嚴重,村里絕大部分女孩子都不上學,我不想讓女孩子和他們的父母一樣,變成文盲,也不想看到任何一個孩子,因為貧困輟學。”

  建校空地里搭起帳篷學校

  2000年,在一片空地上,安世才砸進木樁,用花油布搭建起了一間帳篷校舍。  “2010年之前,村里不通公路,我們收集到的桌椅,先由貨車運到公路,再發動家長把桌子背上山。”就這樣,下村小學的座椅被村民一步一腳印地背上了山。  學校建好了,如何說服家長把孩子送來讀書又是個難題。  按照當時的政策,孩子入學不需要學費,但是幾十塊的教材費對于家長來說,依然是沉重的負擔。  安世才勸說家長,說服他們一起去外面搜集教材。在縣城,安世才雖然找到了課本,但是版本并不統一,無法人手一本,只好先發給基礎較弱的孩子,基礎好一點的孩子只能抄書,抄一課學一課。  解決了教材問題,安世才挨家挨戶地勸說家長:“孩子留在家里干不了重活,還不如到學校讀書,不用花錢就能學到一些知識。放學回到家里,孩子一樣可以做一點家務。”幾番勸說后,終于,絕大多數家長改變了主意,把孩子們送進了學校。  2001年,下村小學開學,第一批學生最小的7歲,最大的14歲,三年級和一年級混在一起上課,安世才扛起了全校的教學工作。

  西裝他上課永遠是西裝革履

  不同于許多鄉村教師,安世才上課永遠一身西裝。  早期的帳篷校舍,一到夏天悶熱無比,安世才形容,就像“溫室大棚”。  學生耿向順就曾在“溫室大棚”里讀書,他還記得第一次見安世才的情景。“那是一個沒有教室、沒有黑板、沒有書的學校,一個穿著西裝的短發帥小伙,在剛下過雨的土地上擺了一張桌子,為家長講招生的事情。”  第二天,耿向順起了個大早,揣著奶奶做好的飯團,走進了帳篷校舍。這名叫安世才的帥小伙,成了他的啟蒙老師。  年幼的耿向順發現,安世才上課總是把頭發梳直,穿上西裝,打著領帶,精神抖擻地站在他們面前,與周圍簡陋窘迫的環境顯得格格不入。但這并不妨礙安世才成為學生的偶像。  耿向順三年級時寫過一篇作文,描寫對象就是安老師,“老師長著四方臉、高鼻梁,上課西裝革履,打著領帶,真是帥呆了!”  批改作文時,安世才沒有想到,自己一個小小的堅持,竟然可以給學生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耿向順還記得那篇作文被打了100分,給了他莫大的鼓舞。“從那以后我總是第一個搶著寫文章,以至于現在寫作成了生活里必不可少的習慣。”  19年的教學生涯,小學的地址更換了四次,從帳篷到如今的教學樓,安世才仍西裝筆挺地站在講臺上。這身西服就像一個標簽,承載著他對教師職業榮譽的尊敬和夢想。

  獲獎“希望老師過得好一點”

  2016年初,海拔2800米的四川涼山會東縣拉馬鄉,凜冬將至,天寒水冷。安世才背起行囊,坐上了開往成都的大巴車,隨著車速加快,窗外掠過的玉米地,很快延伸到了群山盡頭。此次出行,他將從成都飛往海南三亞,參加首屆馬云鄉村教師獎。如果不是學生耿向順替他報名參加評選,安世才人生中第一次坐上飛機,恐怕還不會那么快。  耿向順是安世才培養出的第一名大學生,2015年,就讀西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他,偷偷替老師報了名,“我希望老師生活能過得好一點,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因為它可能影響到老家成百上千學生的成長。”  2016年1月17日,安世才在三亞領取了首屆馬云鄉村教師獎。  頒獎儀式上,耿向順作為特別嘉賓,突然出現在安世才身邊,給了他一個驚喜。時隔多年,師徒二人再聚首,耿向順回憶起當年上學的畫面。“您帶著我們在教室上課,還帶我們上山砍柴,無論刮風下雨,您都在學校等我們。”耿向順深情的講述,讓一旁的安世才熱淚盈眶。  一月的海風,輕柔溫暖,漫步在沙灘上,安世才始終惦記著千里之外的下村小學。  三亞之行,讓安世才收獲獎勵和感動的同時,他也接觸到了此前從未聽到過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開始認真反思鄉村課堂教學。多年以來,他理解的教書,更多的是完成大綱,把課堂“灌滿”,而從那時起,他找到了新的方向。

  轉變要讓村里孩子找到理想

  “不能把對孩子學習文化的要求停留在認字、找廁所的水平上。雖然脫盲率提高,但是這個地區,家長對教育的重視依然不夠,很多孩子讀到初中就不讀了,只有少數孩子上了高中。”安世才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  從三亞回到家鄉后,安世才獨自掀起了“下村教育改革”。在書本與自然之間,一種新的教育觀正在重新形成。  如何用教育影響孩子,甚至改變他們的人生?這個問題,回響在中國300萬鄉村教師的腦海里。在安世才看來,不僅要教知識,還要讓他們改變觀念,樹立理想。一些在外務工的年輕人回到村里后,衣著光鮮,看到他們從兜里掏出大把鈔票時,學生們非常羨慕。然而,安世才會認真告誡學生:“這不是你們的理想。”  “理想”是安世才反復提及的詞語,他渴望學生將來融入時代浪潮,推動參與社會進程。為此,他特別強調:“時代的變化越來越快,作為鄉村教師,如果知識不更新,觀念不改變,教的東西就會過時,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安世才不放過任何一個描摹理想的機會。當他看到學生對記者的無人機產生興趣時,并不了解5G產業的他搶著諄諄善誘:“現在國家馬上就要推出5G手機,發展5G產業,你們以后走出去,也可以參與5G建設。”  學生睜著大眼睛,似懂非懂,而安世才篤定地認為,種下一顆種子,以后一定能有所回報。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何方迪 廖秀 實習生 陳兆一

  人物名片 安世才

  四川省涼山州會東縣拉馬(魯南)鄉下村人,彝族,男,40歲,拉馬鄉下村小學教師兼校長,首屆馬云鄉村教師獎獲得者。  2000年,在下村海拔2800多米的地方,他一人創辦了下村小學,并獨自堅守至今,為這個山里的村子培養出了多名大學生。

  原標題:涼山下村小學“西裝教師”安世才 守土辦校20載 要讓山里孩子找到“理想”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友薦云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