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網探展筆記】從粗放開發到和諧共生 四川綠色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四川新聞網成都10月6日訊(記者 李丹 胡旭陽 文驥 實習生 聶鎣 攝影報道)“壯麗七十年 闊步新時代——四川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已于9月28日在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正式開展。本次大展生動記錄了過去70年,四川砥礪奮進的非凡歷程,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綠色發展展區
該成就展由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辦,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成都市承辦,采取“1+21”模式組展,分為省級綜合館、市州組合館、時光情景廳3個部分,展廳面積共計超過2萬平方米。以圖片、沙盤、實物、模型、音視頻等方式,濃墨重彩地宣傳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四川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重點展示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
防護林
其中,綜合展館位于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1號展館,展覽面積約14000平方米,分為序廳和7個展區及尾廳。七個主題分別為“黨中央對四川的堅強領導和親切關懷”“從一窮二白到經濟大省,經濟發展取得重大成就”“從封閉落后到全面進步,民主法治建設開創新局面”“從發展滯后到繁榮興盛,文化建設取得長足發展”“從溫飽不足到決勝全面小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從粗放開發到和諧共生,綠色發展邁出堅實步伐”“以自我革命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生態環保展區
10月6日,四川新聞網記者步入1號展館生態展區,迎面便看到幾只熊貓在竹林中愜意地休息。70年來,四川從人工植樹到飛播造林,從提出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到實施“綠化全川”行動,從重經濟輕環保到抓環保就是抓發展,推動發展與保護相互促進、協同共生。四川在生態建設中不斷摸索,不斷前行。
現場展陳
從1974年建立環境保護辦公室到2018年組建生態環境廳,四川生態環境監管體系不斷健全;從改革開放初期出臺《四川省環境保護條例》到基本形成覆蓋大氣、水、土壤、自然保護區等主要環境要素的法治體系;從80年代污染源調查起步,到全方位進行環保督察,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四川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
四川省動植物資源豐富
作為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 ,四川是中國乃至世界珍貴物種基因庫之一。全省有高等植物一萬多種,約占全國總數的1/3,居全國第二位;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1300余種,約占全國總數的1/3。全省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增加到1387只,是馳名中外的大熊貓故鄉。
1998年四川在全國率先啟動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1999年在全國率先啟動退耕還林工程,2000年提出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結合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國家大型生態工程,大規模實施“綠化全川”行動,提升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全省森林覆蓋率從60年代的9%左右提高到2018年的38.83%,天然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84.8%。
除了保護,還有對環境污染的治理,自2016年省級環保督察啟動,截至2019年6月,全省累計排查“散亂污”企業32420戶,完成整治31729戶,完成率97.7%。同時,全省全面打響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重拳落實治污行動。3年來,集中開工污染防治重大項目上千個,投資規模超過1500億元。從20世紀80年代污染源調查開始,經歷了從未端治理向源頭和全過程控制轉變,從濃度控制向總量和濃度控制相結合轉變、從點源治理向流域和區域綜合治理轉變的過程,解決了一大批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
空氣質量
70年來,四川用好環保督察“利劍”,不斷啃下污染防治攻堅的一個個"硬骨頭”,空氣質量大幅提升、水環境質量創近十年來最好水平、土壤安全總體可控,全省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持續改善。相信在未來,美麗四川本底將更加厚實,巴蜀大地天會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而美麗中國的四川篇章,將譜寫地更加絢麗。
“我們真切的感受,就是四川的天越來越藍了,水越來越清了,草越來越綠了,空氣是越來越好了。”觀展后的市民吳女士直言,現在在成都時常還能看到雪山,“朋友圈頻頻被藍天刷屏的感覺真的不錯,我們的生活也是越來越美好了。”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