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圓橋遺址發現十周年 省市專家齊聚什邡研討古蜀文明保護傳承
研討會
四川新聞網德陽11月5日訊(記者 周鴻 攝影報道)10年前,一個偶然的發現在考古界引來了巨大震動,不僅把什邡歷史向前推進了3000年,更是解決了三星堆來源的問題。這就是什邡的桂圓橋遺址。
11月5日,“古蜀文明保護傳承暨紀念桂圓橋遺址發現1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什邡舉行。會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趙殿增評價說,什邡是古蜀文明起源地、出發地、根據地,和最后融合地之一,也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兩千四百年定名史,并且名稱地點一直未曾改變過的歷史文化名城。
桂圓橋遺址
10年前偶然發現
桂圓橋遺址讓什邡長了3000歲
“酷似生土層,讓我們幾乎放棄;是我們的執著,成功發現了新時期時代遺址。好險,差一點與重大發現擦肩而過。”雖然已經過去了10年,但回想起當初的偶然發現,還是讓如今的什邡市博物館館長、副研究員楊劍頗多感慨。
2009年4月,楊劍帶領著隊員在鄉村做著“三普”調查工作,當他們來到回瀾鎮玉皇村的一處待建工地,小地名叫桂圓橋,地面上隨處可見的陶片引起了他們的注意。當中的一些陶片與三星堆遺址早期文化遺存出土的陶片相似。
楊劍認為,什邡距離三星堆僅20公里,作為古蜀王國所在地的三星堆,不可能對什邡沒有影響。而且之前在什邡馬井、隱峰兩地也發現過商周遺址。
關于桂圓橋的情況,楊劍立即向四川省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工作站匯報,請求派技術人員到什邡幫忙考古調查。然而事情并非很簡單,因為這里的待建工地是投資8億元的煙廠。不過,在政府的支持下,楊劍用一個多月時間拿出了調查報告,原來在待建工地東部有一古河道,文化遺存主要分布在古河道的南部和西部地勢較高處。
為了進一步探明該遺址的文化性質,考古人員進行了試掘,挖出了大量夾砂陶及泥質陶,其器型與三星堆一期文化器類相同或相近,這讓考古隊員十分興奮。楊劍向時任三星堆工作站站長雷雨做了匯報,雷雨又邀請了省考古院考古隊隊長孫智彬來現場。孫智彬一句“應該是5100年前的陶器,可能是成都平原最早的”讓楊劍等人更加興奮。
經過與煙廠企業的協商,最終考古隊員在這片待建工地上開始了發掘。來自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考古系的學生以及陜西、綿陽等地的專家共10人加入到了考古隊,最終形成了40人的一支隊伍。
經過發掘整理,桂圓橋遺址共包含了新石器、商、西周、漢代、晉及宋代六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同時,專家一致認為桂圓橋遺址早于三星堆一期——寶墩文化,為寶墩文化源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000年歷史的什邡追溯到5000年前,一下子什邡長了3000歲。”這一重大發現讓楊劍很是興奮。
[1] [2] 下一頁 尾頁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