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市場亂象依理
昨天上午,武漢晚報記者來到胥爹爹家里時,他拉著記者“參觀”了他的“保健品儲藏角”:沙發靠墻的,一米多寬的空間里,滿滿當當堆著齊腰高的盒子,都是各種保健品。邊婆婆說,胥爹爹每次買了保健品,她都要簡略地記錄在清單上。根據這份清單,胥爹爹一共買了361626元的保健品。胥爹爹說,兩個兒子都在外地工作因為保健品的事,兩個兒子都對他進行“經濟”,不再給家里拿錢。他把家里剩余的積蓄都全部投了進去,還跟親戚借了幾萬塊錢。(4月20日《武漢晚報》)
當下,深受保健品之害的不只是胥爹爹一個人、一家人,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有的更是落了個人財兩空。
眾多老年人之所以深受保健品之害,原因很簡單,就是被保健品的推銷人員“”了。而保健品推銷人員的“”方式也很簡單:一是打著“咨詢義診”的,二是“托兒”取得老人的信任,三是給老年人以小恩小惠。這些以老年人為主要推銷對象的保健品,功效大多以治療老年人常見的、多發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哮喘等病癥為主,極易引起老年人的共鳴和信任。
保健品不是藥,但在當下的保健品推銷中,存在著大量的虛假宣傳、夸大宣傳,把本來都夠不上保健品的東西成了“包治百病”的良藥。很多老年人,尤其是一些身患“疑難雜癥”、絕癥的老年人,為了治病,為了多活幾年,保健品推銷人員的胡咧咧,把保健品當藥吃、當飯吃。有的有病的老年人使用保健品后,停止了正常用藥,也不再到醫院找醫生看病。正是如此,一些老年人不僅將大把大把的積蓄、退休金購買了保健品,更糟糕的是,本來在醫生的指導下正常、用藥后得到控制或正在治愈的病越來越嚴重,最后死亡,人財兩空。
人們在關注保健品對老年人的的時候,卻似乎鮮有人去關注保健品的亂象正處于失控、失管狀態這一現實。
當下的保健品推銷以各種形式出現,即有網上也有網下,即有醫店的保健品“專區”,也能在一些城市的街頭巷尾看到這些專門向老年人推銷保健品的“養生堂”、“保健館”。這些“養生堂”、“保健館”美其名曰是為老年人提供保健知識或保健服務,倒不如說是在高價向老年人推銷所謂的保健品。有的保健品的價格虛高達1000倍。不可否認的是,就整個保健品市場而言,幾乎是處于監管缺失狀態。尤其是那些所謂的“養生堂”、“保健館”等專門推銷保健品場所,更是監管真空地帶。
老年人是社會上極易上當的弱勢人群,職能監管部門必須加業和市場監管,依法嚴查虛假宣傳、價格虛高的保健品,為老年人的健康和財產建立一道有效的防火墻;同時,加強監管,也是推動和促進保健品行業和市場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