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村里省級中醫專家談健康
山谷中的風帶著涼意,著白色的霧氣,與嵯峨黛綠的群山,構成了一幅雅趣盎然的淡墨山水畫。仿佛被畫包圍著的橫山嶺村村委會的院子里,擠滿了前來參與活動的村民,或坐在馬扎上,或戴著草帽倚在宣傳欄的柱子邊,認真地聆聽著……這是燕趙健康大講堂走進淶源縣上莊鄉
8月11日,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辦,省衛生計生委健康指導中心、省中醫藥發展中心承辦,省衛生計生委駐村扶貧脫貧工作隊協辦的燕趙健康大講堂活動暨中醫“治未病”主題系列活動的第二站,來到了淶源縣上莊鄉橫山嶺村,為當地百姓及觀看直播的觀眾送上了一場中醫保健盛宴!
據悉,貧困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縣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患大病、因殘致貧是最突出的致貧因素之一。我國的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作為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在預防保健方面有獨特的效果。為了幫助橫山嶺村的村民利用中醫藥方法掌握基本的健康保健知識和技能,燕趙健康大講堂邀請了省級中醫專家主講,為村民們打造了一場引人入勝的健康講堂。
橫山嶺村地廣人稀,可是清晨6點50分,常住的二百多名鄉親,幾乎就全到了。上到鶴發耄耋的老者,下到牙牙學語的幼兒,都來參加活動。82歲的張奶奶雖然腿腳已不太利落,還是不到6點就和妯娌一起出門,趕過來參加活動。
同時,活動在現場云、新浪一直播兩個平臺進行了直播。截止到11日21時,直播平臺點擊量為81萬。
貧困地區群眾對保健防病的知識接受途徑較少,這次燕趙健康大講堂暨中醫“治未病”主題系列活動,邀請了省中醫院針灸科主任何立,開展中醫預防保健知識宣講。特別針對刮痧、艾灸等中醫保健方法進行了詳細。
專家講到艾灸時,突然天降大雨,觀眾們連忙轉移到村委會室內繼續聽專家,室內擠滿了村民,因為通俗易懂、精彩實用,竟沒有一人因此而退場。62歲的劉大媽抱著小孫子一起來聽專家,她告訴記者,原來沒有聽過這些保健方法,學一學以后有小病小痛,就能自己在家解決了,非常實用呢!
何立介紹,刮痧療法歷史悠久,是祖國醫學寶貴遺產之一,千百年來在民間廣泛流傳和應用,具有方法獨特、簡便安全,適應證廣,療效可靠等特點。主要對感冒、咳嗽、失眠等都有效,另外,對頸部疼痛、肩部疼痛也有很好的療效。
何立提醒,刮痧順序掌握先上后下,先內后外的原則。保健刮痧無嚴格時間,以感覺滿意、舒適為原則,但每次不應超過40分鐘。本次與再次刮痧的時間需間隔3-6天,原則上以皮膚痧斑退盡(完全消失)為準。刮痧過程中,如遇暈刮者、應立即停止刮痧,讓其平臥并適當補充溫開水。刮痧完畢應飲用300-400毫升溫開水,以利排毒。刮拭出痧后15分鐘內不要外出,30 分鐘以內忌洗涼水澡,避免受寒。
艾灸是用艾絨或以艾絨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點燃后懸置或放置在或病變部位,進行燒灼、溫熨,借灸火的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達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艾灸對小兒的傷食腹瀉、哮喘、月經不調、頭暈頭痛、耳聾耳鳴等癥,都有比較好的療效,而且比較適合潮濕天氣應用,可以祛濕。
施灸后,皮膚多有紅暈灼熱感,不須處理,可自行消失。灸后可能發生水腫或水泡。在1cm左右,一般不需任何處理,待其自行吸收即可。大水皰可用消毒針刺破放出液體,基底層,防止感染,等它結痂自愈。可以在8天內結癡并自動脫落,愈后一般不留瘢痕。
省衛生計生委健康指導中心黨支部周瑞爭,省衛生計生委健康指導中心副主任劉偉英,省中醫藥發展中心主任孫慶臣,淶源縣衛生和計劃生育局局長梁艷,淶源縣上莊鄉鄉長齊小良,駐橫山嶺村工作隊長、駐村第一于廣大,橫山嶺村主任等領導出席了走進橫山嶺村的活動。
于廣大在講話中表示,健康扶貧進村到戶,這次活動有專家手把手教給村民們保健技能。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緊緊圍繞健康扶貧這一主線,創新工作舉措,積極做到突出特色,在強身健體、防病保健方面切實為橫山嶺村的百姓做點實實在在的工作。
孫慶臣表示,為進一步深化我省中醫藥系統健康扶貧工作,省中醫藥發展中心聯合省衛生計生委健康指導中心共同舉辦燕趙健康大講堂暨中醫“治未病”主題系列活動,圍繞貧困縣農民常見病、多發病的中醫藥防治,開展中醫預防保健知識宣講,同時給貧困戶發放中醫預防保健大禮包。省中醫藥發展中心專門定制了2000套中醫保健箱發放給村民,其中包括艾灸盒1個、艾灸條1盒、刮痧板1個、刮痧油1瓶、拔罐器1套。
組織專家編寫了《省中醫藥適宜技術家庭保健操作手冊》供村民學習,包括拔罐、刮痧、艾灸保健法,農村常見中草藥鑒別、中醫養生保健素養等內容。活動還邀請了省中醫院的中醫藥專家,手把手教給村民艾灸、刮痧等中醫預防保健技能,讓村民學會利用中醫藥方法進行自稱防病,使村民不得病、少得病、延緩生病,讓大家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燕趙健康大講堂”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辦,省衛生計生委健康指導中心承辦,以“共建共享大健康·助力全民奔小康”為主題,全年將推出24場,邀請權威健康專家走進機關、企業、學校、鄉村等普及權威健康知識和技能,是從“治病”到“治未病”,從“以治病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