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中醫知識---磁療養生
中國磁療發展歷史概述中國磁療發展歷史概述 作為一種治療方法,磁療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我國人民對磁療的認識遠比早。在公元180 年的春秋時期,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齊王侍醫遂病,自煉扁鵲七日安魂湯 以五石為原材料(磁石、雄黃、曾青、丹砂、白磯)服之。
唐代醫著《外臺秘要》和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的《千金方》中都提到用磁石粉末外敷治金創出血的記載,幫助人體消炎鎮痛。宋代嚴用和在《濟生方》里提到可用磁石治療腎虛耳聾。《神農本草經》一書亦載有磁石味辛性寒,主周痹、風濕、肢節腫痛,不可持物。
公元1000年阿拉伯人用磁石治療肝病。20世紀50年代曾有用磁性降壓帶治療高血壓及神經衰弱等報道。這些利用治病的方法,稱為磁療法。而現在醫學對經過對磁力學的研究,將磁療更是運用的無處不在,常見的核磁共振,CT等都是基于磁力學的基礎,這些是結合了醫學研究的,而中醫對磁療的研究和運用也是源遠流長的,經過不斷的完善,磁療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來了,例如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磁療和一些磁療按摩設備等!
磁性是物質的屬性之一。人體也具有一定的磁性,現已發現人腦、心臟、皮膚和其它器官的電流活動都產生有。甚至連頭發上的毛囊也產生有。近年來由于現代磁學和生物學的發展,出現了生物磁學這門邊緣科學,現已獲知磁性物質和對生物學的生理機能都有一定的作用和影響,這種作用和影響叫生物的磁效應。這種磁效應是由于物體內部微觀結構的電子運動和構成生物組織的物質磁性決定的。科學實驗已,磁性物質和對生物的、細胞、神經、器官及整體(指活體)的各個層次均顯示不同的影響。磁療就是利用人體內部的這種生物磁效應來調整和恢復人體內各種不平衡或不正常的機能狀態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可以改善微循環,通過作用,調整血管神經機能;通過人體皮膚組織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擴張;通過作用,產生微熱效應。微循環的改變是具有消炎、消腫、止痛舒經活絡、活血化瘀、去腫消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