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 小兒腹瀉的中醫(yī)保健
主要特點為大便次數(shù)增多和性狀改變,可伴有發(fā)熱、、腹痛等癥狀及不同程度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
病原可由病毒、細菌、寄生蟲、真菌引起。腸道外感染、抗生素所致菌群紊亂、過敏、喂養(yǎng)不當及氣候因素也可致病。
小兒疾病“三方靠治,七分靠養(yǎng)”,故對于小兒腹瀉一病,采用中醫(yī)保健的手段達到康復尤為適用。
① 丁香2克,吳茱萸30克,胡椒30粒,共研粉末。每次1-3克,醋調成糊狀,敷貼臍部,每日一次,用于風寒瀉、脾虛瀉。
② 鬼針草30克,加水適量。煎煮后倒入盆內。先熏蒸、后浸泡雙足,每日2-4次,連用3-5日,用于小兒各種泄瀉。
①焦米湯:暫停進乳二三日,以焦米湯代替,取適量大米加適量水浸泡15分鐘,倒出來瀝水半小時,待水分控干,在炒鍋中大火炒3-5分鐘,無水之后,轉小火快速翻炒,中間不要停,炒到金即可,關火翻炒一分鐘即可,炒好的焦米適量放入鍋中加水煮開,可有健脾功效。
②炒白面:將白面放入鐵鍋中炒一炒,或放入微波爐里烤,色至金黃時出鍋,然后用開水把面沖成糊狀,加適量糖和鹽,可有補脾助運之效。
⑤山藥蓮子粥:新鮮山藥15克,蓮子5克碾碎,加入粳米適量,煲粥喂養(yǎng),可溫胃健脾。
① 吐瀉嚴重及傷食泄瀉患兒暫時禁食,隨病情好轉,逐漸增加飲食量,忌食油膩、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② 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勤換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溫水清洗臀部,并撲上爽身粉,防止發(fā)生紅臀。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lián)網(wǎng),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lián)系QQ:1640731186
- 標簽:兒童中醫(yī)保健知識小結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
網(wǎng)站推薦更多>>
TAGS標簽更多>>
網(wǎng)站熱點更多>>
熱網(wǎng)推薦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