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養生亂象需先厘清幾個疑問(圖)
中醫養生漸成熱潮,到養生館、美容美體館等機構刮痧、拔罐、艾灸等成為流行的養生保健方式。“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相當多養生保健機構及從業人員不具備從事保健服務的資質,由于缺乏服務技術標準和規范,養生“養出”傷病甚至死亡的事件時有發生。(5月26日《新華每日電訊》)
養生保健機構亂象叢生,與這個領域存在諸多疑問不無關系。因為只要有疑問,就會存在不同的解讀和做法,沒有行業標準,就不好界定其操作是否越界,也就不便管理。操作隨意,當然會增加風險,問題頻發就在所難免。而一旦出事,由于疑問沒有厘清,監管也如“搗糨糊”。因此,治理養生亂象,先要回答好這些疑問。
首先需要明確,養生項目如何定性?我國民間廣泛存在刮痧、拔罐、艾灸等行為,街坊鄰居和親屬之間相互做一做類似的傳統理療,這沒什么不妥。但正因為民間可以這么做,養生保健機構就會認為也能如此,顧客也分不清兩者的區別。認識上有模糊空間,養生保健機構才有打擦邊球的機會。然而,民間自療是一回事,將之當成職業是另一回事,保健機構的養生項目理應清晰定性,將之與民間自療相區別,并將這種區別廣為宣傳。
其次也要明確,從業人員需要什么資質?刮痧、拔罐、艾灸等,屬于診療項目,即使要求從業人員具備相應診療資質,也在情理之中。事實上,一些項目之所以治,原因就在于操作者缺乏醫學基本知識所致。但有些項目并不具備太高的技術含量,且醫學資質本就很難獲得,若全部嚴格要求,勢必影響到養生保健行業的發展。正因如此,2015年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增加了保健調理師,但保健調理師能不能從事醫療操作,養生保健機構究竟需要辦理哪些證件,從業人員需要哪些資質,這些方面都應該劃出清晰的界線。
此外,還還需明確,養生保健機構由誰來監管?,當前,衛計部門普遍認為,他們只管醫院和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單位,對于非醫療機構的養生保健機構,他們沒有執法與處罰權。工商部門主要負責資格審核、經營行為規范及消費糾紛查處,經營項目的專業性很強,他們難以監管;食藥監部門主管藥品,只有當這些機構出售藥品時,他們才能出面管理。也就是說,養生保健機構看似誰都能管,但誰也沒法管好。
只要這些疑問得不到解答,無論養生保健機構,還是顧客和監督機構,都不知如何應對,甚至不知道是否違規和怎么改正,往往只有等已經出事后,才會舉報和介入處理。因此,有必要針對上述疑問展開調研,并逐一作出回答,惟有為這個行業立下規矩,方能將其盡快引入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