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國民體質辨識報布 陽虛體質占比最多
金山網訊 近日,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體質研究專業委員會等發布了《2017年度國民體質辨識報告》。通過收集到的約11.6萬例樣本,對中國人群的體質分布特征進行統計分析和數據挖掘。報告顯示,除平和質,陽虛質人群占比最大。此外,女性和青年偏頗體質比例更高,更應關注疾病預防。中醫提醒,人的體質并非一生不變,除了維持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目前越來越多市民選擇中醫藥調理干預,實現體質,彌補先天稟賦不足,從而達到治未病的效果。
中醫將中國人群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9種體質類型,除平和質,其他8種體質均為偏頗體質,屬于亞健康狀態。
該報告通過2015-2017年收集的116197例樣本,從整體人群、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等4個維度,對中國人群的體質分布特征進行了分析,進而明確體質與相關疾病的關系。報告顯示,除平和質,排序前三位的偏頗體質分別為陽虛質(16.40%)、氣虛質(13.20%)、濕熱質(10.20%)。
“陽虛體質的人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喜暖怕涼,尤其手足畏寒,這種體質的老年人還會出現心動過緩。”市中醫院主治醫師吳紹波表示,除了先天因素,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導致陽虛體質,如過度貪涼,夏季長時間在冷氣十足的空調房內、常吃寒涼食物,以及縱欲過度等,都會導致體內陽氣衰落。
各個年齡段人群體質分布表顯示,平和質人群比例隨年齡增長,呈現先降后升的趨勢,25-34歲年齡段人群平和體質占比最低,僅為24%,亞健康狀態正青年人群。平和質的分布中,男性比例比女性高9.6%,反映出女性群體更容易出現體質偏頗,在疾病的預防中對于女性的健康應當有更多的關注。
在中醫院門診中,這樣的數據具有一定代表性。吳紹波說,相對于男性,職場女性在忙于工作的同時還要顧及家務,時常忽略養生,再加上長時間久坐電腦前,缺乏鍛煉,以及不合理的節食減肥、貪涼等,都會影響身體,導致亞健康狀態。
從區域人群分布來看,華北、西北等地區擁有更多濕熱體質人群,這似乎是對人們“氣候更加濕熱的南方易出濕熱體質”這一認知的。吳紹波表示,氣候對體質確實有一定影響,但非決定性因素,隨著人們生活、飲食條件的變化,體質也會發生改變,因此,某地域居民應該集中于某種體質的看法并不準確。
“中醫將體質分為9種,但是一個人就可能占好幾種,而且會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有所改變。”市中醫院治未病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張巧梅告訴記者,人的體質受各種后天因素的影響,處于動態變化中,良好的生活、合理的飲食起居習慣,以及穩定舒暢的情緒,對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大有好處,反之,則會使體質衰弱,甚至引起疾病,“從治未病中心接診統計情況來看,平和體質市民僅占極少數,絕大多數都是混合偏頗體質,亞健康狀態也導致以前一些常見于中老年的疾病發病明顯年輕化”。
隨著人們對健康長壽需求的日益迫切,如何維持平和體質成為越來越多人關心的話題,不少注重養生的市民開始走進治未病中心,希望通過中醫藥改善后質形成的條件,彌補先天稟賦不足。據了解,最近三年,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體質辨識服務量已超過1.5萬例,經過干預,3個月體質率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