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天中醫養生:治“濕邪病”推薦食療按摩有哪些方法(圖)
南宋趙師秀《約客》說到:“ 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 閑敲棋子落燈花”。描述了詩人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夏夜獨自期客的情景,極富時令與地方特色。每年6至7月的江淮流域,由于冷暖空氣在該地區的交匯和“拉鋸”,下雨的日子特別多,空氣濕度大,物品極易受潮霉爛,而這個時期正好是江南地區梅子成熟的季節,所以稱為“黃梅天”。
黃梅天的特征之一就是持續連綿的陰雨、溫高濕大。明代杰出的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更明確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及濕熱質的人在黃梅天非常不適。濕邪導致常見疾病有消化系統、皮膚、婦科疾病、泌尿系統、內分泌、代謝等。
濕邪為黃梅天主要致病因素,濕邪致病有其特征。濕性重濁,濕邪犯表,則令人頭重身困,四肢酸楚,身不揚;若濕滯,流注關節,則關節酸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不移;若濕流下焦,則小便混濁、不利、大便溏泄,或下利膿血,甚至婦人帶下黏稠腥穢等。此外,濕性黏滯,一是濕病癥狀多黏膩不爽,如患者表現為小便不暢,大便黏滯不爽等;二反映在病程上,遷延時日,纏綿難愈,如風濕病、濕溫病。
濕邪不趁早干預,很容易朝寒濕和濕熱傳變。寒濕證與濕熱證的共同表現有脘悶,身重,納呆,苔膩,脈濡等,不同點:寒濕證身重而惡寒,脘腹痞悶,喜揉按,口中淡而無味,或有甜味,便溏,舌苔白膩,脈濡緩;濕熱證身重而有熱,脘痞似痛,不喜揉按,口中苦而黏膩,尿赤,舌苔黃膩,脈濡數。
運脾祛濕是黃梅天養生防治的重點。原因一是暑濕之氣盛,而濕邪困脾,易阻礙脾胃之陽氣;二是夏季人們吃寒涼食品多,而寒涼傷胃;三是夏天喝水多,沖淡了胃液,降低了胃液的殺菌力,致使致病微生物容易滋生。祛濕即是祛邪,祛濕有助于運脾,運脾也有助于祛濕。
化濕常用防風、薏米、蒼術、藿香、陳皮、半夏、砂仁、生甘草等。脾主運化水濕,肺為水之上源,腎為水下之下源,治濕應注意調節此三臟的功能。運脾泛指運脾、健脾、醒脾等法。常用黨參、太子參、黃芪、白術、淮山藥、茯苓、枳殼、香附等。
健脾利濕、化痰瀉濁。注意低脂低糖、清淡少鹽,即性質平和、熱量低、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平和膳食。忌各種易于留濕的食物,如面食、甜點、酒、冷飲、竹筍、蠶豆等。適當通利、消脂利濕,宜蘿卜、冬瓜、芹菜、赤小豆等。禁食油膩厚味、辛辣食物或發物,戒煙酒。
推薦食材:薏苡仁、茭白、黃瓜、葫蘆、佛手、海帶、海藻、玉米、赤小豆、綠豆、豇豆、豌豆、蠶豆、扁豆、地瓜、茯苓、冬瓜、荷葉、豆蔻、草果等。
紅豆陳皮水制法:材料:紅豆200克、陳皮5克、幼鹽少許。制法:先把紅豆及陳皮浸泡半小時,然后把紅豆放入沸水中煮30分鐘,加入陳皮焗10分鐘後,再加少許幼鹽便可。
食療原則:清熱化濕。忌—少食收澀、寒涼、冰凍之物,如烏梅、柿子、石榴、苦瓜以及高脂肪、高膽固醇、油膩食物,如蛋黃、蝦等。戒—煙酒。煙草為辛熱穢濁之物,易于生熱助濕;酒性熱而質濕,堪稱濕熱之最。
推薦食材:薏苡仁、蓮子、赤小豆、綠豆、鯽魚、冬瓜、萵苣、絲瓜、葫蘆、苦瓜、黃瓜、西瓜、白菜、芹菜、卷心菜、蓮藕、空心菜、鴨肉等。
涼拌二瓜:黃瓜、西瓜皮各適量。黃瓜切條,西瓜片去翠衣切成條,加鹽、味精等腌制十分鐘,淋上麻油。
綠豆陳皮茶:材料:綠豆20克、陳皮茶10克。制法:將綠豆洗干凈后放入鍋內,用大火煮開。鍋開后將煮綠豆的開水倒出,將陳皮加入綠豆水中,繼續煮20分鐘即可。
支溝穴、陰陵泉穴:可采用指揉或拍打的方法,每穴操作2-3分鐘,每天1-2次,陰陵泉還可以選擇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