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保健 老年養生要有方
從古至今,健康長壽一直是人們追求的目標。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中醫養生保健防治未病的思想已深入。《黃帝內經》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中醫養生,應順四時而為。“春養肝,夏護心,秋養肺,冬補腎,四季養脾胃。”很多中老年人都熟悉這句養生諺語。炎炎夏日,老年朋友如何養生保健?如何通過“治未病”改善自身的健康狀態?
治未病從體質辨別開始,“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淮安名中醫、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周興武表示,治未病,包括市民在體檢中指標正常,卻有頭暈、乏力、失眠等癥狀,對工作與生活產生一定影響,需要到醫院調理;第二是生病之后,要注重治療,防止疾病轉變與發展;第三是在疾病緩解或痊愈后,通過中醫調養防止疾病復發,常用于中老年人慢性病緩解期的預防治療。
周興武表示,夏季在學說中對應“心”。中醫認為,心主血脈和。如果心臟保養不當,傷了心之氣陰,就容易出現無力、失眠及煩躁易怒的情緒。因此,夏季以養心調神為主,而辨別體質再養生至關重要。
“夏季飲食以清淡為主,特別是有心腦血管病史的中老年人,更要清淡,低鹽少油……”周興武說,夏季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亦多。若心肌缺鹽,搏動就會失常。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食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同時,老年人可多食用苦味食物,如苦瓜、百合、菊花、陳皮、佛手、桃仁等,能消暑、提神、健脾。
除此之外,應多吃些瓜菜,如西瓜、香瓜、冬瓜、黃瓜、西紅柿、茄子等,能清熱解暑,止渴生津,清心利尿,降壓降糖。還可適當喝一些藥膳或茶飲,如黃芪丹參食療湯、苦瓜瘦肉湯、橘皮健脾飲、決明子菊花茶等,既養胃解渴,還能養心生津。
夏天中老年人出汗多,容易導致血容量減少、血液黏稠度增加,對患有高血壓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來說,發生中風的幾率增高。同時,中老年人長期呆在溫度過低的空調房內,由于排汗不暢等原因,也會間接誘發中風、面癱。醫生老年朋友不宜在空調房間久呆,外出時避免在烈日下過度曝曬,可隨身備一些防暑飲料和藥物,如綠豆湯、酸梅汁、十滴水、清涼油等。
冬病,指某些在冬季易發或加重的寒性疾病。很多老年人因為陽氣不足,又值冬季陰盛陽衰,因受陰寒之邪,導致一些慢性疾病,如咳嗽、哮喘、鼻炎、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或加重。
冬病夏治,是中醫特色療法,已在市中醫院開展20余年,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在夏季冬病緩解期通過貼敷、針灸、中藥熏蒸、推拿、中藥口服等療法進行扶正培本的治療,從而增加機體抗病能力,達到冬春季節減少發作或減輕發作乃至不再發病的目的。“用療效說話”是市中醫院冬病夏治最大的特色,深受市民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