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上億居民的老舊小區該怎么改?
涉及上億居民的老舊小區該怎么改?
新華社北京7月25日電 題:涉及上億居民的老舊小區該怎么改?
新華社記者
街老、院老、房老、設施老、生活環境差是老舊小區常見的“四老一差”困局,不僅成為小區居民的一樁“心事”,也是現代化城市及社區治理的一大“心病”。
2017年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廈門、廣州等15個城市啟動了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試點。截至2019年5月底,各地上報需要改造的城鎮老舊小區17萬個,涉及居民上億人。作為城市發展的見證者,老舊小區不應被遺忘,但改造工作面廣量大,改什么、怎么改、改后如何建立長效管理機制,考驗城市治理水平。
從整修房屋到加裝電梯 改造因地制宜
位于江蘇南京玄武區紅山路的十字街小區建于20世紀90年代,建筑面積近4萬平方米,約有1800戶居民。據小區居民徐開健介紹,剛入住時小區整體環境尚佳,后由于車輛增多、房屋老化、人員變化,小區“臟、亂、差”等現象愈發嚴重。
2017年,該小區歷時近半年,投入3000余萬元,完成了環境整治、房屋整修、基礎配套改造等40余項整治內容。現在小區環境整潔,道路寬敞,曾經的垃圾死角已不見蹤影。“居住環境變好后,大家也不好意思再破壞。”徐開健說。
老舊小區情況各異,因民所需、因地制宜成為改造“法寶”。2017年,廣東廣州海珠區蘭蕙園小區開展老舊小區“微改造”。改造中,水管老化、“三線”交織等幾十項居民反映強烈的意見被收集上來。“圍繞居民痛點,先干什么、提升什么,有了路線圖。”海珠區素社街道辦事處主任莊婷婷說,小區改造面積2萬平方米,涉及資金600萬元,“每分錢都爭取用在‘刀刃’上”。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黃艷在此前的吹風會上介紹,目前老舊小區改造內容主要分三大類:一是保基本的配套設施,包括水、電、氣、路等;二是提升類的基礎設施,包括公共活動場地、配建停車場、物業用房等;三是完善公共服務類的內容,包括養老、撫幼、文化室等設施。
截至2018年底,全國試點城市共改造老舊小區106個,惠及5.9萬戶居民。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城市在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2018年全國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已完成1萬多部。
改造力破“三大難題”
記者采訪了解到,老舊小區改造的流程包括計劃制定、資金統籌、綜合協調等環節。在這過程中,居民意見統一、老舊設施更新、資金籌集渠道等是多地面臨的共性問題。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