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成都先民如何冶鐵?邛崍實驗考古復原漢代冶鐵工藝

實驗冶鐵現場。
冶鐵實驗考古通過復原漢代從礦石開采到冶煉鑄造的過程,為研究漢代冶鐵技術與技術流程提供資料和案例
目前,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系師生已基本完成對漢代冶鐵爐從形態到筑爐工藝的復原
本報訊(記者 吳曉鈴 文/圖)2000年前成都先民如何冶鐵?11月16日,成都考古人員在邛崍市邛窯遺址公園進行了原汁原味的“昨日重現”。這是同日揭幕的“中國西南與東南亞冶金技術的起源與傳播暨臨邛冶鐵實驗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系列活動之一。
近年來,考古人員在古臨邛境內的邛崍、蒲江等地發現大量漢代冶鐵遺跡和遺物,特別是在古石山遺址發現中國南方地區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漢代煉鐵爐。臨邛地區豐富的漢代冶鐵技術、冶鐵文化資源,讓考古人員以此為據開展實驗考古活動。
冶鐵實驗考古是冶金考古學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研究方法,它通過復原漢代從礦石開采到冶煉鑄造的過程,可以更好理解和研究漢代生鐵的冶煉技術及其背后的文化體系。2018年,考古人員在邛窯舉行第一次漢代冶鐵實驗考古,以考古發現的漢代煉鐵爐為依據,結合文獻記載等比例縮小復原修建了一座漢代冶鐵豎爐,成功冶煉得到生鐵,為研究漢代冶鐵技術與技術流程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和成功的實驗考古案例。
記者在現場看到,今年新復原修建的煉爐高2.7米,呈圓錐體狀,由4名工人全手工作業建造。6時,冶鐵爐開始燒炭預熱,12時左右通過爐前工向內添加木炭、礦石進行冶煉。近17時,鐵水成功出爐。實驗過程中,工作人員還使用熱電偶和紅外測溫儀記錄爐體不同位置的溫度,在鼓風管前端插入測風儀檢測并記錄風速。這有利于進一步分析實驗結果與爐溫、風速的關系。據介紹,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系師生基于對考古發現的礦石、爐磚、鼓風管的復原,目前已基本完成對漢代冶鐵爐從形態到筑爐工藝的復原。
作為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的重要實踐,臨邛冶鐵實驗考古是新時期我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工作中的一大亮點。本次系列活動還增設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公眾考古的環節,旨在更好促進中國西南和東南亞、南亞等地區冶金考古成果的交流,深入研究臨邛漢代冶鐵技術以及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升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的研究水平。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