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人有道!重慶工程學院專業教師“筑夢新時代 爭做四有好老師”系列報道④李克勤:逢山開路 遇河搭橋 為學生搭建科創競賽“立交橋”
編者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句出自儒家經典著作《大學》里的名言,簡明而生動地展示了何謂“大學之道”。作為“傳道受業解惑”的主人公,大學教師的一言一行,至關重要。
重慶工程學院教師,以道德素質為立身之本,以專業素質為成事之基,以務實心態為筑業之根。該系列報道講述了重慶工程學院多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的故事。樹人有道,潤物無聲,請跟隨記者一起走進他們的教育世界,探索“粉筆無言寫春秋”的光輝歲月。
李克勤帶隊參加比賽 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6月12日9時55分訊(趙桂凱 韋燕)“堅者如磐石,雖歲月交替而不移;忍者如柔練,雖困苦艱辛而不摧。”在重慶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學院智能互聯應用創新中心的學生們看來,“師傅”李克勤就是這么一位剛柔并濟的老師,百折不回,持之以恒。
深耕電子信息領域多年,如今年過六旬的李克勤,仍然奮斗在教學一線。作為電子信息學院創新帶頭人,他擁有著十分豐富的從業經歷:二十年國家級科研院所骨干工程師科研工作,十年企業項目開發與技術總監,十年三尺講臺優秀教師。
在重慶工程學院,帶領學生參加各類科技競賽,奪得國內外百余項大獎,讓學校成為各大科技競賽上耳熟能詳的“明星院校”。
李克勤帶隊參加比賽 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你身在何處,你就是怎樣的人”
人生從來不缺乏一種從頭來過的勇氣。在中國測試技術研究院工作20年,事業如日中天之時,李克勤果斷放棄研究所的工作走進市場,成為一位技術工,只為探尋更真實的電子世界。
而今,他又帶著自己的拳拳初心,登上三尺講臺,用幾十年的實踐經歷告訴學生,何為“電子”人生。
李克勤最喜歡和學生說的一句話就是“你身在何處,你就是怎樣的人”。而事實上,這也是他用行動在詮釋的人生哲學。
他從不主張學生死讀、硬讀專業書,而是習慣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去學習理論,在比賽中去實現專業價值,增強專業自信。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主導下,2016年李克勤帶頭成立了電子信息學院創新創業工作室,讓老師和學生組成項目團隊,專門參加全國各類競賽。
外表嚴厲的“老夫子” 也蠻和藹可親
長期從事電子設備研發相關工作,李克勤做事嚴謹,講求效率,這讓很多學生一時無所適從。再加上李克勤外表嚴厲,最初很多學生不愿加入創新中心工作室。
“當時真把我難住了,難不成還要天天堆著笑臉,哄一群猴孩子不成?”
為了讓學生回心轉意,李克勤利用課余時間帶學生參觀重慶大學等高校的專業建設情況,并鼓勵學生要樹立信心。一段時間后,學生們都開始對這位老教師有了新的認識。
就這樣,學生們一個一個開始上了李克勤的“套”。
李克勤告誡大家,在智能互聯應用創新中心,沒有老師和學生,只有“工程師”與“設計師”,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工作負責。學院2018屆畢業生萬大圣就是李克勤手下的一名小“工程師”,在他的記憶里,李克勤很嚴厲,“面壁思過”的事經常發生。
事實上,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李克勤連家都“搬”在學校,每天不是上課就是在創新中心給學生指導項目。每次比賽結束,李克勤總是要請客,那時他的眼睛里,更多的是慈父的目光。“孩子們,學校送你們出去比賽不容易,你們不要辜負學校的期望……”在學生心中,李克勤亦師亦如父,只要有他在,信心就在。
就這樣,一批又一批學生進入李克勤的工作室,在他的指導下創造“作品”。他們晝夜鏖戰,聞著松香味,摸著電路板,調試單片機,寫代碼、做實驗……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逢山開路,遇河搭橋 苦心人天不負
很多時候,為了帶領學生準備個比賽,常常半個月的時間,除了吃飯睡覺,李克勤和學生們都是在實驗室苦戰,“我們早上7點開始,半夜12點以后才結束。”
終于,在這樣努力下,學生迎來了爆發。2017年8月,參加全國大學生物聯網設計競賽分別獲得華中和西南地區特等獎以及全國二等獎;2018年7月,參加全國大學生智能互聯創新大賽獲西部賽區一等獎;2019年5月,參加全國大學生創新方法大賽榮獲三等獎……從去年7月到今年6月,李克勤所帶的團隊一共拿了28個獎項,其中國家級就有12個。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眾多省賽,大區賽,國賽比賽中,極少有多個項目同時獲獎的情況,而重慶工程學院卻辦到了。
對于未來,李克勤堅定地表示,將結合新工科和工程認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根本”的辦學理念,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為核心,積極推動“工程型、應用型”電子信息工程人才的培養。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