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式大片看信心和定力"座談會在京召開
由光明日報社主辦的“從中國式大片看信心和定力”座談會17日在北京召開。今年國慶期間,《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等主旋律電影點燃了國人的愛國熱情,創造了“史上最強國慶檔”。與會的電影主創、業界代表和學界專家就“中國電影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從中國電影市場發展看中國經濟轉型的信心和定力”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光明日報社總編輯張政在致辭中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發表五周年之際,今年國慶期間三部主旋律大片實現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這不是簡單的巧合,它表明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在電影業得到了很好的落實。正是因為有正確思想的指引,中國電影業才能不斷創造新驚喜,進入良性發展新階段。張政指出,透過這次電影“史上最強國慶檔”,透過現象背后的深層思考,我們可以更加深入理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樣需要戰略定力與自信,進一步增強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和對未來的信心。
座談會上,導演、《我和我的祖國》總制片人黃建新,上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攀登者》出品人任仲倫,博納影業董事長、《中國機長》出品人于冬三位主創代表介紹了影片創作過程的細節故事,分享了他們在創作實踐當中的心得體會。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認為,這次國慶檔三部影片形成了一種電影文化現象,對于當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具有普遍指導意義。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分析,這三部電影都跟本土觀眾達成了“共同體美學”,形成很強的共情、共鳴、共振,所以獲得了成功。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從文化經濟學角度解讀說,電影市場繁榮,不僅表明電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也表明中國文化消費依然潛力十足。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教授鄒一南認為,開放發展是電影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我們經濟發展、打贏貿易戰、實現結構升級的必然選擇。
電影劇作家、評論家趙葆華,《電影藝術》執行主編譚政,中英電影基金主席、中英文創集團董事長李挺偉,厚德前;鸲麻L陳宇健,阿里影業副總經理周祺,華夏電影公司副總經理堵芳,北京文化董事長助理齊芳,人民日報評論部新媒體評論室主編姜赟,中國青年報評論部融媒主編王鐘的等業界代表和學界專家在座談會上就中國電影本身的進步、中國電影市場的影響等議題發表了專業見解。
座談會由光明日報副總編輯沈衛星主持。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