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項羽各寫了一首詩,為何無論勝負,都在詩里大倒苦水
劉邦和項羽這兩個人很奇怪,他們兩個都是沒什么文化的人。劉邦家里非常窮,根本就沒有機會讀書。項羽雖然出生于貴族世家,但是他從小就不愿意讀書。
兩個不讀書的人,征戰了一生。在生命接近終點的時候,卻都分別寫了一首詩。劉邦寫的是《大風歌》,項羽寫的是《垓下歌》。不讀書的兩個人,一生只寫了一首詩,而一首詩就天下揚名,這已經夠奇特的了。
(項羽畫像)
更為奇特的是,兩個人,一個成功一個失敗,但他們寫的,竟然都是失敗的情緒。項羽本身失敗了,寫失敗情緒也就罷了,劉邦湊什么熱鬧呢?
我們先來看看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在這首詩里。項羽對人生概括得非常通透。他講到了兩點,也代表著那時候的男人兩個最高的追求目標:一是江山,一是美女。
在《垓下歌》中,項羽寫到了他的戰馬烏騅馬。這個烏騅馬代表的其實就是項羽的江山,因為江山是在馬背上打下來的。現在,項羽想把他的馬放逐了,也就意味著放棄爭奪江山了。但是他的馬卻并不愿意離開他。這其中所表達的,正是項羽對江山依依不舍卻又無可奈何的感情。
另外,項羽又寫到了虞姬。虞姬是項羽的美人。從項羽這首詩里表達的對虞姬的情感來看,虞姬是他非常寵愛的女子,他也為此感到自豪。但現在,美人不得不失去了。
總之,項羽的話非常的直白,就是江山美人他都沒有了。雖然他空有一身能把山舉起來的力氣,空有一腔君臨天下的氣勢。但是上天不容他,讓他人生追求的兩大目標沒了,讓他整個人走向失敗。
因為這首詩,項羽雖然是一個失敗者,但是他獲得了后世的無限同情,大家把它看成是落日的余暉,是最悲情的英雄。
(虞姬)
不過讓人奇怪的是,他的對手劉邦,本來是一個勝利者。但是他的詩中,竟然也表達一種失敗的情緒,一種悲涼感覺。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們來看看劉邦寫的《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永逝兮守四方。”
劉邦的這首詩,前面的兩句氣勢磅礴,有一種宏大的君臨天下的霸氣。
這一點無可厚非,畢竟他從一個小小的亭長變成皇帝,擱誰哪里,都要嘚瑟一下。
項羽當年在沖進了咸陽的時候,有人勸他定都咸陽,但是他卻說,如果富貴了不回自己的故鄉,如錦衣夜行。于是一把火把咸陽的皇宮燒得干干凈凈。大封天下諸侯后,便打道回府,回到他的故鄉彭城。
但是他富貴還鄉卻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決策。結果諸侯紛爭四起,到了最后,他只得灰溜溜從故鄉逃出來,走向失敗。
劉邦在這首詩里面也寫到了衣錦還鄉。“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歸故鄉干什么呢?自然是炫耀自己了。元曲作家睢景臣寫過一首《高祖還鄉》的元曲,對劉邦歸故鄉的事情,進行了諷刺挖苦。不過,這只是睢景臣心態有問題。不管怎么說,劉邦歸故鄉這件事,顯然是比項羽更成功的。
不過劉邦雖然成功了,但在詩歌的結尾,他卻寫到了悲涼和失敗的情緒。
“安得勇士兮守四方。”
(劉邦畫像)
顯然,衣錦還鄉了但能不能守住江山,能不能永葆這種輝煌?會不會像項羽一樣,輝煌只是一時,江山很快又落入別人手里呢?
要想永保江山,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將士為他守衛四方。如果沒有將士為他守衛四方,那么,劉邦的江山也就是曇花一現。
但問題是,根本就找不到這樣的人來為他守護江山。不是劉邦手下沒有將領。劉邦手下戰將如云,但是這些戰將,沒有一個是真心為他守護江山的。他們想的都是,如何奪取劉邦的江山,變成自己的江山。
劉邦因為這個事,不得不把那些想奪取他江山的將士,一個個消滅干凈。但是消滅了將領們,又有誰來幫他領兵打仗呢?
這就是劉邦的悲哀,他確實成功了,確實獲得了江山,但又可以說,他失敗了,擔心江山會丟失。
正因為無論是劉邦,還是項羽,他們在他們唯一的詩里,都表達了失敗的悲涼情緒和人生況味,因此,這兩首詩才具有了極高的藝術價值。留存了下來。
(參考資料:《史記》等)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