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貴中藥材識別
名稱來源
【來源】本品為壁虎科動物蛤蚧Gekko gecko Linnaeus的干燥體。全年均可捕捉,除去內臟,拭凈,用竹片撐開,使全體扁平順直,低溫干燥。
【性狀】本品呈扁片狀,頭頸部及軀干部長9~18cm,頭頸部約占三分之一,腹背部寬 6~11cm,尾長6~12cm。頭略呈扁三角狀,兩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內有細齒,生于顎的邊緣,無異型大齒。吻部半圓形,吻鱗不切鼻孔,與鼻鱗相連,上鼻鱗左右各1片,上唇鱗12~14對,下唇鱗(包括 頦鱗)21片。腹背部呈橢圓形,腹薄。背部呈灰黑色或銀灰色,有黃白色或灰綠色斑點散在或密集成不顯著的斑紋,脊椎骨及兩側肋骨突起。四足均具5趾;趾間僅具蹼跡,足趾底有吸盤。尾細而堅實,微現骨節,與背部顏色相同,有6~7個明顯的銀灰色環帶。全身密被圓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澤的細鱗,氣腥,味微咸。
【產地】主產于我國廣西南寧、龍津、寧明、百色、田陽、保德等地,云南、廣東亦產。進口商品 多來自泰國、印尼、柬埔寨等國。
【加工方法】捕捉蛤蚧,除去內臟,拭凈,用竹片撐開,使之扁平順直,低溫干燥。
炮制時先除去鱗片,然后切成小塊,再用酒浸 潤烘干或直接烘干,之后可打粉或煮肉同食。
古有“毒在眼,效在尾”之說,故有部分人在加工蛤蚧時去除頭足。
【炮制】蛤蚧:除去鱗片及頭足,切成小塊。酒蛤蚧:取蛤蚧塊,用黃酒浸潤后,烘干。
【性味歸經】其性平味咸,歸肺、腎二經。
【功能主治】補肺益腎,納氣定喘,助陽益精。用于虛喘氣促,勞嗽咯血,陽痿遺精。
【用法用量】3~6g,多入丸散或酒劑。
【貯藏】用木箱嚴密封裝,常用花椒拌存,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醫經論述
《海藥本草》:療折傷,主肺痿上氣,咯血咳嗽。
《日華子本草》:治肺氣,止嗽,并通月經,下石淋及治血。
《開寶本草》:主久肺勞,療咳嗽,下淋瀝,通水道。
《本草衍義》:補肺虛勞嗽有功。
《綱目》:補肺氣,益精血,定喘止嗽,療肺癰消渴,助陽道。
《本草再新》:溫中益腎,固精助陽,通淋,行血。蛤蚧尾能治疝。
鑒別方法
性狀全體呈扁片狀,頭部及軀干長9~18cm,尾長6~14cm。頭稍扁,略呈三角,形似蛤蟆頭,兩眼凹陷窟窿,吻鱗不達及鼻孔,口內角質齒細小密生,邊緣處無大牙;背部灰黑或銀灰色,有黃白、灰綠色或橙紅色(進口)斑點散在。脊椎骨及兩側肝骨突起;四足均有五趾,趾間具蹼跡,除第1指,趾外均具鉤狀短爪,趾底面有褶紋,俗 稱吸盤;尾細長而結實,扁圓形,上粗下細,中部微現骨節,顏色與背部相同,有不甚明顯的銀灰色環帶5~7條;全體密被圓形式多角形微有光澤細鱗;質堅韌,氣腥,味微咸。
特征
蛤蚧加工扁片形,蛤蟆頭狀眼凹深;吻鱗不與鼻孔切,口無大牙細齒列。背部灰黑或銀灰,黃紅斑點其上嵌;足有吸盤及蹼瓜,七個銀環細尾找。
選購方法
● 以體大、肥狀、尾全,不破碎者為佳。
● 優質蛤蚧一般體長約30cm左右,頭大稍扁呈三角形,口大,上下頷有較多細小牙齒,眼突而大,不能閉合。頭背部為棕色,軀干背部呈紫灰色,夾雜紅磚色及藍色斑點,腹部扁平,為灰白色,尾部有7條帶狀斑紋,四肢短小,不能跳躍。挑選蛤蚧主要是防止被蜥蜴假冒。蜥蜴與蛤蚧相似,其特點是指及趾為圓柱形,而蛤蚧的指和趾扁平而大。若取出蛤蚧的眼珠,可用力搓出一黃色顆粒,而蜥蜴沒有。
食用方法
蛤蚧的食療保健作用:a 增強性功能作用;b 平喘作用;c 免疫增強作用;d 延緩衰老作用;e 抗炎作用及其他作用。(摘自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名貴中藥材的識別與應用》)
- 標簽:野原新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