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文化節的產生 有“性”無“文化”?
過去中國人聞性色變,如今卻大張旗鼓地舉辦起名號響亮的性文化節,有一部分國內城市都已開展過這類活動,有褒有貶,大多數人還是感到不可思議居多。
“性文化展”展示的是性還是文化? 由此想起一則典故。據說蘇東坡與佛印和尚是好朋友,有一次兩人相對而視,東坡說:“我看到了牛糞。”而佛印則說,“我看到了花。”心中有花所見即花,心中有糞所見即糞,這一刻,高下見分曉。面對藝術作品也常常如此,你把它當成藝術品就是藝術品,你視它是色情確實有色情的意思。
這一刻,性文化展的主辦者想必會以如此理由反駁指責者。但問題的關鍵是,在性與文化上,應該有一個臨界點的問題。當性的味道重過文化甚至遠遠重過文化時,與其說是文化展,不如說是性展。
據悉,已連續舉辦四屆的廣州古代性文化展每年都是性文化節的熱點。本屆展品實物在去年基礎上略有增加,包括數千年前的性保健、性教育用品,以及清代的“性愛椅”實物。有人稱,性文化節文化味一屆比一屆“濃”。
性文化節的產生 有“性”無“文化”?
“一屆比一屆濃”,起碼有兩層意思:其一是,以前不濃,甚至就是“性節”;其二是,現在有所進步,但還是“性節”。如果這只是基于價值判斷,而價值判斷往往因為其主觀性而失去客觀性,那么我們不妨從事實判斷出發,看看性文化節到底是“性節”還是“文化節”。
據悉,整個性文化節上,不僅有這些引起非議的交配圖,還有男女情趣內衣走秀、各種性趣用品展,珠海某商家甚至派出三位“人妖”宣傳。此節可謂“性”趣盎然,“性”味撲面,而文化卻成了點綴。
倘若以文化為主題,則不應是這樣的。它秀內衣,意在傳播健康知識;它展性趣用品,目的在于宣傳新的生活方式。而在整個節中,應該更多的是以舉辦講座的形式,進行科學的性知識教育。也就是說,所有活動、策劃只是手段,其最終目的是培養積極健康的性觀念。可遍覽整個活動,我們能嗅到多少文化氣息?
小編并不反對通過舉辦性文化節的活動促成公眾對性觀念愈加積極健康的心理,但強烈排斥此類“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為,性文化節的主旨應該是在文化上,而不是聚焦在性上,從而大做文章!為了下一代著想,我們還是好好深思一下其中到底出了什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