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接吻的解說
除口臭和美白牙齒的欲望。
接受吻的部位,既可以是嘴唇,也可以是臉頰,或者……或者身體的任何部位。你要想搞點小浪漫,也可以隔著空氣對著你要吻的人做一個撅嘴的動作,一般這種情況下,會發(fā)出“啵”的一聲,所以“打啵”這個詞倒真是充滿了音響效果。德國有一句諺語,大意是說接吻的聲音聽起來就像一頭牛把它的后蹄從一灘爛泥中拔出來時所發(fā)出的聲音。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接吻可以表達尊重、順從、認同、愛慕、友善、溫柔、愛意、優(yōu)越感、自卑,甚至羞辱;從社會學角度看,接吻是一種用于表達、結合社會關系與人格關系的儀式化手段,但是從接吻的歷史進化軌跡來看,接吻的社會表達功能越來越弱,其蘊藏的情欲色彩卻越來越強。
17世紀德國的大學問家馬丁·卡姆比寫過一本書,用1040頁的篇幅,洋洋灑灑地談論接吻,儼然一本《接吻大百科》。他列出了20多種類型的吻,其中包括表示尊敬的吻、基督徒的吻、異教徒的吻、對教皇腳丫子的親吻、長輩對晚輩的吻、情人間的吻、淫蕩的代表著不貞的吻、帶傳染病的吻、虛偽的吻和猶大之吻等等。這本書,應該算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本關于吻的研究專著。
很多人會認為接吻是一種外來詞匯,但林琴南在上上個世紀翻譯外國小說的時候就使用了這個詞。在此之前,小說里的接吻是用“做嘴”、“嗚”、“嗚咂”,比如湯顯祖在《 牡丹亭》中描述杜麗娘的愛情時,就曾用過“嗚嘬”這個詞。在中文文獻里關于接吻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易經》里的“咸其輔頰舌”,李敖把這段爻辭翻譯為“吻她的嘴唇,親她的臉蛋,舔她的舌頭”。
在西方傳統(tǒng)里,親吻作為一種社會禮儀,也是時斷時續(xù)。公元一世紀古羅馬帝國皇帝臺比留曾頒布禁止親吻的法令,因為當時人們認為接吻可以傳染性病。在基督教早期,教徒們通過交換接吻禮來表達對基督耶穌的忠心。那個時候男女教徒的宗教儀式是分開進行,所以避免了兩性之間接吻的發(fā)生。在13世紀以后,教徒之間的接吻為對圣像牌的親吻所替代。到了16世紀,新教干脆連這個步驟都省略了。在中世紀晚期,握手、宣誓、簽署文件代替了接吻禮。與此同時,接吻的性含義越來越凸顯。在1649年,一個英國人寫道,接吻用于“問候、告別、和解、祝賀、嘉許、征服、奉承,但最主要還是作為愛的象征”。無論在哪種文化中,嘴唇都屬于性感區(qū),所以男女之間嘴對嘴的親吻引起了主流文化的焦慮,于是法國親吻臉頰的方式流傳開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戰(zhàn)壕里,同性之間不帶性欲色彩的親吻再度時興起來,這一行為在20世紀,演變?yōu)?em>足球場上一個好球之后,球員之間的互相親吻。在20世紀60年代,隨著性解放運動,親吻和擁抱再度成為社交禮節(jié)的一部分。當然,牙科醫(yī)學的發(fā)展和口氣清新劑的出現(xiàn),想必也是親吻再度流行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