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腳也叫纏足始于五代末
裹足是中國封建社會所特有的現象,是被封建統治者所扭曲了的社會思想畸形的表現之一。太平天國政權建立后,頒布了解放纏足令。但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徹底革除了裹足的陋俗。
最標準型的是3厘米寬 10厘米長 [就是所謂三寸金蓮]
除了統治者的意志之外,那就是文人對社會風俗的影響。古代婦女很注重頭飾,然后就腳了,成語“品頭論足”、“品頭題足”都有議論婦女的容貌體態的含義,頭和足,成為文化人眼里女性美的一個重要標準。文化人有很多對小腳的贊美之詞,什么“金蓮”、“三寸金蓮”、“香鉤”等等,都是文化人賦予小腳的贊美之詞,蘇東坡《菩薩蠻》詠足詞云“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甚至還制定出了小腳美的七個標準:瘦、小、 尖、 彎、 香、 軟、 正,又總結出了小腳的“七美”:形、質、資、神、肥、軟、秀,真是博大精深。
為什么中國會流行裹腳呢?大致有兩個原因,一是統治者的意志對天下百姓的影響,另外就是文化人欣賞和贊美。裹腳就起源,就與統治者相關。據說裹腳是起源于那位吟唱“春花秋月何時了”的南唐后主李煜,他的嬪妃們用布把腳纏成新月形,在用黃金做成的蓮花上跳舞,李后主認為這是至美,于是后宮中就開始纏足,后來又流傳到民間。只要皇帝喜歡什么,民間一定會流行什么,唐代的皇帝喜好道教文化,唐玄宗甚至號稱自己是道教皇帝,所以,道教在唐朝達到了發展的顛峰,乾隆皇帝酷愛書法,所有推動了書法的發展,李后主喜歡小足女人,所有就流行了裹腳。關于裹腳的起源,還有幾個說法,有說是起于南朝齊廢帝妃潘玉奴,有說是起于唐末,有說是起與隋煬帝等等,但是無一例外地都與統治者們發生了關系,這也說明了這個原因。
裹腳也叫纏足始于五代末
對女子來說,美是重要的。是獲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手段和途徑,至于能不能走路,誰在乎呢?
據說,古代女人裹腳是因為南唐后主李煜喜歡觀看女人在“金制的蓮花”上跳舞,由于金制的蓮花太小,舞女便將腳白綢裹起來致腳彎曲立在上面,跳舞時就顯得婀娜多姿,輕柔曼妙,本來是一種舞蹈裝束,后來慢慢地從后宮向上流社會流傳,在以后,民間女子紛紛仿效,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習俗,成為一種病態的審美。
宋朝時只有高貴女人才裹腳,普通婦女是不裹的。而且當時對裹腳的要求只是纖直,還不至于到后世傷筋動骨那么厲害。
北宋時期,太平老人著《袖中錦》中更進一步評論說:“近世有古所不及三事:‘洛花、建茶、婦人腳’。”可見北宋時期已經把女人裹小腳與洛陽艷麗的牡丹、建州馨郁的香茗并指為天下之奇!南宋初年,趙令時撰詞《浣溪沙》,其中一句:“穩小弓鞋三寸羅。”從此,“三寸金蓮”成為婦女小腳的代稱。到南宋末年,婦女裹腳已經比較普遍。到元代,竟使婦女以不裹足為恥辱了。 女人裹腳不是從清代開始的,一直上推,大約產生于五代或宋初。反正,唐朝人不裹腳。裹腳之風興盛于明清。
宮中有一位叫窅娘的嬪妃,原是官宦人家女兒,后因家勢破敗,淪為金陵歌妓。她生得苗條,善于歌舞,受李煜的寵愛。李煜詔令筑金蓮臺,高六尺,飾以珍寶,網帶纓絡,臺中設置各色瑞蓮。令窅娘以帛纏足,屈上作新月狀,著素襪舞于蓮中,回旋有凌云之態。李煜看了,喜不自禁。此后,窅娘為了保持和提高這種舞蹈的絕技,以穩固受寵的地位,便常用白綾緊裹雙足,久而久之,便把腳裹成了“紅菱型”,“新月型”,其舞姿也更為自然,美不勝收了 。時人競相仿效,五代之后逐漸形成風氣,風靡整個社會。
推薦閱讀:你想對男足裹腳們說什么?
中國千年陋習裹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