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用藥之道大放送
盆腔炎是婦女的一種常見病,是病原體侵入子宮、輸卵管、卵巢、子宮周圍結締組織及盆腔膜所發生的炎癥,其治療貴在持之以恒,用藥準確。
急性盆腔炎主要由病原體引起,臨床表現可因炎癥的輕重與范圍大小而有不同。病人常有高熱、寒戰、食欲不振和下腹疼痛,也可位伴有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癥狀;慢性盆腔炎常為急性盆腔炎未能恰當徹底治療,患者體質較差,病程遷延所致;也可無典型急性炎癥史,當機體抵抗力較差時,表現急性發作。病人全身癥狀不明顯,有時可有低熱、下腹痛及腰痛;月經增多和白帶增多;卵巢功能損害時可有月經失調;輸卵管粘連阻塞時可致不孕。
平時應做好四期衛生,積極治療陰道炎、子宮頸炎,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如有手術指征,應行手術治療,慢性盆腔炎應以綜合治療為宜。
本病相當于中醫學“帶下”、“痛經”、“徵瘕”等范圍,有時僅以腹痛為主要癥狀。其病因為毒邪感染,熱伏胞中,影響氣血運行,致使氣血瘀滯、沖任受損所致。臨床常見的證型有:
1.熱毒型:證見高熱,寒戰,頭痛,小少腹疼痛拒按,帶下量多如膿,臭穢,尿黃便秘,舌質經苔黃,脈滑數或弦數。
2.濕熱型:證見低熱,小腹疼痛灼熱感,口干不欲飲,帶下量多色黃質稠,或赤黃相兼,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3.濕熱瘀滯型:證見小腹脹痛拒按,口苦口干,帶下黃而稠,小便混濁,大便于結,舌黯紅,苔黃或白,脈弦或弦數。
4.瘀血阻滯型:證見下脂持續疼痛拒按,或經行不暢,或量多有塊,舌紫黯,或有瘀斑瘀點,苔薄,脈沉弦或澀。
5.沖任虛寒型:證見小腹冷痛,喜暖喜按,帶下量多色白質稀,畏寒肢冷,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一)急性盆腔炎
治療原則
1。臥床休息,半臥位;進富營養、易消化的飲食;貧血者少量輸血;痛重時予鎮痛劑。
2。控制感染:選用強力、大量抗生素,常用頭孢菌素、氨芐青霉素、甲硝唑等靜脈點滴
3。疑有宮內組織物殘留時,控制感染后進行清宮術。
4。手術治療:膿腫形成,經藥物治療48-72小時,體溫持續下降,中毒癥狀加重或腫塊增大者,行膿腫切開引流術;輸卵管積膿或輸卵管卵巢膿腫經藥物治療病情有好轉者可繼續控制炎癥數日后行手術治療;突然腹痛加劇、高熱、寒戰、惡心、嘔吐、腹脹、拒按或有中毒性休克,疑膿腫破裂,應立即剖腹探查。
5。對癥支持治療。
用藥原則
1。對輕型急性盆腔炎,以應用青酶素、丁胺卡那酶素或甲硝唑靜脈滴注為主;
2。對重型急性盆腔炎,以聯合應用2種或2種以上抗菌素為宜。
3。膿腫形成,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行膿腫切開引流,取膿液作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選用強力,有效抗生素。
常見參考用藥
1.抗生素:宜聯合用藥,最好根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選用藥物。
(1)青霉素g:每日240萬一1000萬單位,靜脈滴注;病情好轉后減至每日80萬一160萬單位,分次肌肉注射。
(2)紅霉素:每日1-1.5g,靜脈滴注,加用卡那霉素0。5g,每日2次,肌肉注射。
(3)慶大霉素:每日16萬一32萬單位,靜脈滴注或分2-3次肌肉注射。
(4)林可霉素:每次0.3-0.6g,一日3次,肌肉注射。
(5)克林霉素:每次0.6g,靜脈滴注,每6小時1次。體溫降至正常后改為口服,每次0.3g,每6小時1次。
2.給予充分營養及液體攝入,糾正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
(二)慢性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