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災區“黃金72小時”后科學防疫迫在眉睫
23日,“72小時黃金救援期”已過,記者在蘆山地震災區采訪發現,通過互助自救、賑災發放等方式,目前受災群眾吃飯、飲水問題暫時能夠克服。但是,災區衛生狀況仍然亟待改善,特別是飲水、廁所衛生等問題突出,有關方面應該加強衛生防疫,全力避免災后疫情發生。
蘆山縣:
校園墻角下臟污不堪
記者隨防疫人員來到蘆陽二小。這里也成了居民安置點,在校門口的一排平房里,一些居民在里面打滿了地鋪。校園內還扎著七八個帳篷,災民在帳篷外面生火、做飯。爛菜葉、食品包裝等生活垃圾就堆在校園里,校園的墻角下,滿眼盡是災民們排泄的糞便和隨手丟棄的衛生紙。學校的廁所也多日未曾清理,一走近教學樓一股惡臭就撲面而來。“就是這種人口既密集,又有很多垃圾和糞便的地方,最容易滋生蚊子、蒼蠅。”防疫人員告訴記者,果然,記者看到墻邊不時可以看到蒼蠅圍著臟污的東西“嗡嗡”亂轉。
防疫人員已經在出發前配好了消毒液,用含氯的藥物按比例兌入水中,儲存在消殺機中。來到學校,兩名防疫人員換上密不透風的防護服,戴上護目鏡和大口罩,開啟了車上的消殺機,一個類似造雪機的機器張開大嘴,對著垃圾堆和糞便所在的區域開始噴放水霧。隨著手里的遙控器的控制,“大嘴”不時地調轉方向,噴出的水霧很大,這塊區域很快就被灑滿了消毒水。
寶興縣:
飲水不安全是突出問題
在重災區寶興縣靈關鎮街道上,隨處可以看到一些熱心大姐煮面條、米飯,向搶險救災人員發放。靈關小學教師張子蓉說,一些群眾家里還有些存糧,房子沒有倒塌的群眾就回到家中,把這些糧食搶出來,在保障自家生活的同時,把余糧捐出來,群眾自發煮好后向救災隊伍提供。
鎮上43歲的婦女楊玉梅說,鎮上像她們一樣為大家做飯的婦女有四五十個,“現在鎮上居民喝的都是井水、山泉水,也不知道水質到底是不是安全,能不能喝。”蘆山地震衛生應急救援前線指揮部指揮長、四川省衛生廳副廳長張祖蕓說,飲水不安全是一個突出問題,部分群眾還出現了腹瀉癥狀,衛生部門已經組織一臺水質檢測設備運往靈關鎮。
受災群眾上廁所也是一個突出問題。在靈關中學集中安置點,有上千群眾搭建帳篷在此居住,但只在教學樓內有幾個廁所。由于無水無電,廁所無法沖洗,遍地流淌著糞便,已經無法下腳。由于廁所太臟,部分群眾還跑到附近野地、菜地里大小便。
寶盛鄉:
帳篷未運抵衛生需警惕
記者23日在蘆山縣寶盛鄉玉溪村了解到,當地受災群眾當天上午領到一批食物和礦泉水,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但帳篷仍然沒有運抵。受降雨、溫差等影響,已有群眾出現感冒等病癥。
村民李開芬說,上午大家都去村委會領到了食物,包括每人5斤大米、12瓶礦泉水和一袋沙琪瑪。但是,帳篷等物資仍然沒有運抵,大部分受災群眾仍然住在自己用彩條布搭建的簡易帳篷里。
從23日早開始,寶盛鄉下起中雨,不少受災群眾反映簡易帳篷漏雨。由于早晚天氣寒冷,沒有帳篷御寒,感冒、消化不良等病癥逐漸出現。記者看到,23日上午,就有幾位村民因為感冒到武警交通部隊駐地的便民醫療點取藥。
記者感到,“72小時黃金救援期”已過,有關方面在繼續救援生命、不拋棄不放棄的同時,應更加重視災后疫情防范,著力改善災區衛生狀況,做好防疫消毒等工作,全力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
世衛專家:
搜救完成后應重點防止傳染病暴發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表示,在搜救工作基本完成后,地震災區應重點做好防止傳染病暴發的工作,特別是防止腹瀉和呼吸系統感染之類的疾病流行。
根據中央氣象臺未來一周天氣預報顯示,地震重災區蘆山縣未來數天內降雨較多,白天氣溫較高,晝夜溫差大。濕熱多雨的環境極易造成細菌滋生傳播,同時考慮到災區生活衛生設施毀壞嚴重、人畜尸體腐爛、垃圾堆積等原因,易造成疫情隱患。
專家認為,防控震后疫情首先要確保飲用水和食品安全,加強自我防護意識。災區群眾要防止病從口入,勤洗手,喝開水,不吃生食冷食和過夜的食物,對從廢墟中“搶救”出的食物,切忌煮熟煮透。其次,規避災區疫情,必須保證災區的衛生條件。目前蘆山地震災區已安置約6萬名災民,大量受災群眾合住在臨時帳篷內,點多人密,引導受災群眾注意衛生十分重要。
受災群眾要保護水源衛生,集中堆放廢棄物垃圾,不隨意丟棄;做好防中暑、防蚊蟲叮咬等措施;保證臨時搭建房和安置帳篷內空氣流通、通風換氣,在可能的條件下,勤換衣物、勤晾被褥。
對政府而言,相關部門要迅速安排專門衛生防疫力量,及時對災區水源進行監測消毒,加強食品和飲用水衛生監測,妥善處理遇難者遺體,做好死亡動物、醫療廢棄物、生活垃圾等消毒和無害化處理,安置點配置凈化水設備、殺菌消毒工具等。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