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生活習慣可能誘發癌?
近日,有一條微博在一天時間被轉發3萬次。博主說自己是1977年入讀醫學院,1982年畢業,大學同學在京工作30多人,現有8人患癌,而且都是北京大醫院的醫生。有人據此推算,北京癌癥發病率為25%,很多網友看到此微博后都對癌癥高發感到擔憂。
網傳北京癌癥發病率25%不實
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副主任王寧日前做客“政務通”微訪談時,對“北京癌癥發病率驚人”的微博予以回應說,微博中的內容“有點離譜”。
因為該條微博分別列出了患癌者所住醫院,并說其中患肺癌1人、乳腺癌3人、白血病2人、子宮內膜癌1人、皮膚癌1人。而畢業出國就業者20余人無一人得癌癥,這觸動了很多人對環境污染的焦慮感和對癌癥高發的恐懼感,不少人都因此表達了對北京環境惡化的深深擔憂。不過,據此推斷北京的癌癥發病率是屬于邏輯謬誤。根據“30余名留京同學中8人患癌癥”的個案,不能得出“北京癌癥發病率達25%”的結論。癌癥的發病率是一個科學問題,不能根據個人感覺去做判斷。科學統計涉及的內容很多,如在多大范圍內取樣、如何取樣、如何計算等,不是隨意問幾個人或隨便根據個人經驗,就能給出一個統計結論的。
77級學生,現在年齡約在54歲-65歲之間,在三甲醫院基本都應該是業務骨干,如果30多人中真有8個人患癌癥,的確很不幸。但是北京市55歲-60歲腫瘤發病率是391.17/10萬,60歲-65歲是541.87/10萬,65歲-70歲是766.54/10萬,遠遠達不到25%的發病率。對于引起癌癥的原因,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專家表示,主要有遺傳、環境、飲食、吸煙飲酒、接觸有毒有害物質、感染、缺乏鍛煉、心理等各方面綜合因素。尤其是生活習慣,不但和癌癥有關,和大多數慢性病例如心腦血管病也都有關。
專家點評14大致癌因素
癌癥,一直是人們生活中最不愿看到卻又難以回避的字眼。生活中可能引起人類致癌的因素很多,究竟哪些因素更值得人們警惕?
美國《悅己》雜志曾邀請了多位癌癥專家,以10分制給各種癌癥風險因素打分。這些專家包括:安德森癌癥中心癌癥預防中心主任特雷澤·貝弗斯博士、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腫瘤外科專家黛博拉·卡普科博士、莫菲特癌癥中心及研究所專家喬納森·蘭卡斯特博士以及俄亥俄州立大學癌癥中心主任彼得·謝爾茨博士等。
吸煙:9.5分。吸煙與80%的美國女性肺癌有關,它還會增加子宮癌、胰腺癌、腎癌和口腔癌危險。
年齡:8.9分。55歲以上人群占確診癌癥病例的77%。人體細胞衰老與不良行為及外部環境都會增加癌癥危險。
日曬:8.9分。65%的致命皮膚癌黑色素瘤與日曬直接相關。
遺傳因素:7.8分。只有5%-10%的癌癥具有遺傳性。
性傳播疾病:7.4分。人乳頭瘤病毒和乙肝,與某些癌癥有關聯。
肥胖癥:6.6分。肥胖會提高體內多種激素水平,為癌癥提供溫床。
飲酒:5.6分。每天一杯酒會增加乳腺癌危險,酗酒更危險。
飲食:5.3分。紅肉和加工肉食會增加結腸癌危險。甜飲料會增加肥胖癥幾率,從而增加癌癥風險。
不運動:5.0分。經常運動可降低腸癌、乳腺癌、肺癌及子宮內膜癌風險。建議每周適度運動150分鐘或高強度運動75分鐘。
避孕藥:4.3分。含雌激素的避孕藥會加重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風險。停止服用避孕藥,其致癌危險會隨之下降。
輻射:3.5分。生活中到處都有輻射,輻射較強的醫學檢查危險性更大,但必要的檢查也不可少。
壓力:1.3分。長期壓力會影響到免疫系統和DNA修復,不利癌癥預防。
手機:1.1分。近距離打手機有損健康,手機免提可能更有助于防癌。
雙酚A:1.0分。多項動物實驗表明,雙酚A(多含于塑料制品中)會增加癌癥危險,因此最好避免接觸。
晨起一支煙最危險
全球影響因子最高的學術雜志《癌癥》最近連續發表兩篇論文指出,起床后很快就開始吸煙,將顯著增加罹患肺癌及頭頸部癌癥的危險。統計結果顯示,起床后半小時內吸煙和1小時后再吸煙相比,罹患癌癥幾率有非常顯著的差異。
該研究比較了近5000名患肺癌的煙民、約1000名患頭頸部癌癥的煙民和仍然健康的煙民的數據發現,起床后半小時內開始吸煙的煙民患頭頸部癌癥的幾率,比起床至少1小時后才開始吸煙的煙民足足高出6成,患肺癌的幾率更是高出8成。起床后半小時至1小時內吸煙的煙民,患上述癌癥的危險亦明顯高于較晚吸煙的煙民。
有觀點認為,起床后立即吸煙的都是那些老煙民,他們吸煙量本身就很大,因此患癌癥危險性也高。但多項研究發現,起床后吸煙時間同平日吸煙量并無關聯,起床后吸煙時間對肺癌及頭頸部癌癥而言是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并不受吸煙數量的影響。所以,煙民們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一定要戒掉晨起一支煙的習慣,能徹底戒煙最好。
延伸閱讀
1/6癌由可防治的感染引起
新一期英國學術刊物《柳葉刀腫瘤》刊文說,全球癌癥病例中約1/6由可預防或治療的感染引起,這凸顯了通過防治感染來減少癌癥發病率的重要性。這份報告由位于法國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完成,該機構調查了2008年全球184個國家的27種癌癥的數據。當年總計有1270萬個新發癌癥病例,其中約200萬個病例是由可預防或治療的感染引起的。
在感染原因中,位居前列的有幽門螺桿菌、乙肝和丙肝病毒以及人乳頭瘤病毒,這4種病原體就導致了約190萬個新發癌癥病例,它們引發癌癥的種類包括胃癌、肝癌和宮頸癌等。這些病原體引發的感染現在基本上都有預防或治療的方法,如有針對乙肝病毒和人乳頭瘤病毒的疫苗,對幽門螺桿菌則可用抗生素治療。
從地域來看,雖然全球平均由感染引發的癌癥占癌癥總病例的1/6,但發達國家的這一比例很低,如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只有3.3%,而發展中國家比例很高,如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達到32.7%。因此,這項研究結果凸顯發展中國家通過防治感染來降低癌癥發病率、提高公共衛生水平的重要性。
相關閱讀:
中國肺癌等癌癥高發 每年新增患者占全球兩成
癌癥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成年男性的第一死因
肺癌防治 要做到“三早”
快節奏下生活陋習容易致癌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