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急性高原病臨床數據庫建成
記者29日從第三軍醫大學附屬新橋醫院獲悉,該院歷時兩年,先后組織多科室60多名專家教授,采集2萬余份樣本,建成了全球最大急性高原病臨床數據庫。該數據庫的建立,將在降低急性高原病發病率、維護急進高原人群身體健康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據該院心內科主任、數據庫研究課題組組長黃嵐教授介紹,從2011年開始,醫院先后組織來自心內科、神經內科、呼吸科、超聲科等科室的60多名專家教授,每年用1至2個月時間,對不同人群進行樣本采集。
“我們多選擇從四川平原乘坐飛機、鐵路等交通工具進入青藏高原的人群,進行伴隨衛生保障的實時監測,觀察他們在不同活動強度、不同作業情況下的人體機能變化。”黃嵐說,通過詳細記錄、動態分析和多種體液血液標本采集,醫院掌握大量第一手原始資料。
最后,他們從9000余人次中整理分析,確定出2萬余份人體機能數據及血液樣本。其中包括人口資料學樣本、常見高原反應癥狀、體征資料、常見高原病心肺血管功能測定資料、高原作業能力評定資料、急性高原病遺傳背景資料、急性高原人群血液體液標本等多種種類,形成了急性高原病預警指標體系臨床標本庫。
“該標本庫涉及的內容、種類豐富全面,標本來源地域廣泛,最高海拔達到6100多米的雀兒山,無論是在標本數量還是種類和來源分布等方面都處于全球首位。”黃嵐介紹說。
據了解,該數據庫的建立對于目前急性高原病臨床預測、臨床干預、發病機制以及急性高原病人群勞動能力、作業能力調配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將改變目前國內對急性高原病的研究僅根據散在臨床個例、進行經驗性預測的現狀。
“通過數據庫數據的歸類、提取、分析等方式,為急性高原病臨床預警指標體系、預防措施、綜合治療措施的研究制定,尤其是在大幅度降低急性高原病的發病率及急性重癥高原病死亡率研究方面,提供更為有效的標準化、規范化、現代化手段,提升相關防治水平。”黃嵐稱,該標本庫的建立,從長遠來看,還有利于維護急進高原人群身體健康、培養一支高水平的高原醫學臨床研究隊伍。與此同時,對建立急性高原病防治技術轉化和推廣體系,推動高原地區醫藥衛生行業發展,提升我國高原醫學整體水平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據悉,數據庫經過科學精細化管理后,還將向全球開放,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共享資源。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