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品味成長,學會筑巢
“空巢青年”指的是與父母及其他親人分居,單身且獨自居住的年輕人。針對廣大“空巢青年”缺乏感情寄托、居住條件差等困境,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胡衛建議有關部門關注“空巢青年”的婚戀問題,并為他們提供身心健康的有關服務。
“我沒覺得‘空巢青年’有什么不好,相反,我覺得那一段時間,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成長。”在北京一家合資企業工作的張穎,去年底結婚,在認識如今的丈夫之前,她曾有將近三年的“空巢青年”經歷。
“空巢青年”指的是與父母及其他親人分居,單身且獨自居住的年輕人,住房情況大部分以租房為主。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胡衛將目光聚焦到“空巢青年”身上,帶來了《關于推動“空巢青年”群體向“筑巢青年”群體轉變的提案》。針對廣大“空巢青年”缺乏感情寄托、居住條件差等困境,建議有關部門關注“空巢青年”的婚戀問題,并為他們提供身心健康的有關服務。
成長的代價
“剛剛成為‘空巢青年’時,一個女孩子自己住,我是很慌的。”今年28歲的陸琪琪告訴記者,她租住了一個一居室。出于安全起見,她在一些對外信息上“假裝”有男朋友共同居住,比如會同時點兩人份外賣,收快遞也用兩個名字,另一個名字是“郭先生”。“當然,兩人份的外賣分成兩頓連著吃,不是什么好體驗。”
漸漸地,陸琪琪在空巢生活中學會了許多事情,她學會了通馬桶、換燈泡、安路由器,甚至是掏下水道,用鑷子將面盆下水管里堵塞的頭發一點點取出來,這是過去和父母同住時從未想過自己會干的事情。“只有我一個女生住,又不敢從外面叫師傅來修,如果不想水漫金山,就只能硬著頭皮自己上陣。”
從事法律工作的周先生告訴記者,空巢的生活經歷讓他學會了自我管理。“最初很開心,就一個字‘爽’,雖然小屋子不大,但時間和空間全部由自己支配。”通宵刷劇打游戲,第二天在小組會上困得難受,還得了干眼癥,晚上不按時吃飯,結果胃酸反流不得不去醫院開藥,在經歷了最初的“爽”之后,周先生意識到,自己不得不調整作息,強制要求自己每天走多少步,幾點睡覺。
“對于我們這代獨生子女來說,獨自居住是一次難得的體驗,從最初的‘爽’到之后的‘病’,再到最終調整自己,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而用這段單身時間調整自己,在未來也能找到更好的另一半吧。”周先生說,“社會上有種說法,認為我們這些‘空巢青年’很孤獨,其實不是的,我們從小就是一個人長大,早已經適應這種所謂的‘孤獨感’,有時會享受這樣的‘孤獨’。”
社交受限成掣肘
即便自認為狀態已經調整好,也沒有孤獨感,但周先生還是要找另一半,可這另一半依然遲遲未到,他將原因歸結為“圈子太小”。“我是學法律的,平時工作接觸的圈子,不是律師就是法務人員,碰不到圈子外面的人。”周先生曾想讓同學幫忙介紹,結果大家開玩笑說,自己認識的也都是法律人,“有合適的還不夠自己留著呢。”
和周先生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何洪剛,同樣是獨自租住,沒有女友,兩個人還是某個游戲上的對戰好友,甚至下班會相約去網吧。在無人陪伴的周末,何洪剛大部分時間用于自學德語、上steam玩游戲、刷B站視頻……盡管家人為他介紹過幾個女生,但他卻不知道該在微信里和女孩說些什么,總是找不到話題,“不知道該如何與一個‘三次元’的女生打交道,甚至有些恐懼。”何洪剛發現,自己除了同事之外,每天和別人說話不超過十句,“吃飯買東西都是網上訂,一句話都不用說。”
事實上,由于生活上過于依賴網絡,工作地租住地兩點一線,“空巢青年”社交生活受到很大局限。 社交圈與社交生活的不足,也制約著他們尋找那個共同“筑巢”的人。周先生很羨慕本地的同事,“他們有從小到大的同學圈,有父母親戚。”
“想社交,除了圈子僅停留在公司業務上認識的人外,還有一點就是,真的沒時間,每天上下班,再加上加班以及總共兩個多小時的通勤時間,哪里還有空社交。” 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的王先生說,他一直希望能有人組織不同公司之間進行相親活動,但即便參加過一兩次類似活動,他還是和女孩找不到話題,同樣,他認為對方也不善于和男生找話題。
“筑巢”需多方支持
張穎也曾經發現自己面臨社交困難,圈子太小,后來,她報了研究生班,通過研究生班的同學,漸漸認識了行業之外的一些人。
“剛開始吃飯,一桌子人誰也不認識,自己只能點頭賠笑,也不知道說些什么,后來才慢慢學會找話題。”
王先生也想走出這一步,他很想去參加公益活動,但找不到哪里能夠接受他參加,自己唯一能做的,也只是在網上刷步數“種樹”。
張穎覺得,走出虛擬的網絡空間,學會與真人社交,是“空巢”時期必須經歷的一種成長,否則無法走出“空巢”。“‘空巢青年’的狀態,只能是人生的一個暫時狀態,不能是長期的甚至永久的。”
但是,即便不再“空巢”,張穎卻發現自己離實現“筑巢”還有很大距離,從住房、戶口到子女教育,以及雙方尚在老家的父母如何贍養,這些問題以兩個人現有的收入和資源,都難以妥善解決。“有不少同事在結婚后回到老家的省會城市發展,也是一種‘筑巢’方式,這些城市的落戶政策和人才購房政策相對較好,教育醫療資源也比較豐富。”在張穎看來,決定在哪里筑巢,并不取決于這座城市有多好的資源,而在于“你能收獲多少”。
而這些,也是陸琪琪至今停留在“開心空巢”狀態的一個原因。“‘空巢’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沒有負擔,但一旦真要‘筑巢’,有太多事情要去操心。我知道自己是鴕鳥心態,希望能慢慢學會。”
在尊重“空巢青年”群體的個體生活方式選擇的基礎上,胡衛委員建議,以社會引導和支持的方式推動“空巢青年”向“筑巢青年”轉變的共筑機制,如社區共筑、社群共筑、志愿者活動共筑等多種方式。
- 標簽:北京一區生日快樂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