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首闊步向未來——寫在60周年之際
原標題:昂首闊步向未來寫在60周年之際
今年藏歷新年第一天,家住林芝市巴宜區的87歲老人達吉,和往年一樣接到新年的第一桶水。從舊時代走過來的她,無比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這幸福像流水一樣綿延悠長。
1959年,進行了影響深遠的,雪域高原告別舊制度邁入歷史新。像達吉老人一樣的百萬農奴,在這場中得到徹底解放,沐浴著新時代的溫暖陽光,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
歷史的腳步邁進20世紀中葉時,奴隸制已徹底為現代文明社會所唾棄。而在,還有百萬農奴在封建農奴制度下戴著沉重的。
1959年之前,占總人口不足5%的農奴主占有著絕大部分生產資料,壟斷著物質財富,而占人口95%以上的農奴沒有生產資料和,掙扎在極端貧困的悲慘境地中。
“活永遠干不完,飯永遠吃不飽。”為了填飽肚子,達吉要租地種糧,收成要分一半出去,每年底需借糧度日。“喝酥油茶就放一塊酥油在茶杯邊上,吹到一邊喝一點點,很長時間再喝都有酥油的味道。”
“阿爸登增啦!請你對我講,我未見一粒糧,怎么變成千斗債,這樣的苦,這樣的恨,何日見青天”這首前流傳的歌謠,真切地道出了廣大農奴的。當時,幾乎所有的農民都是終身負債的農奴,有的人幾輩子也還不清。拉薩墨竹工卡農奴次仁的祖父借了1400斤糧食,僅利息就還了18年,他父親接著還了40年,他接著父親又還了19年,可領主說他們還欠280萬斤。
農奴們承擔最苦的勞作,卻只有最廉價的生命:舊,上等上級的人如王子等,其命價為與其身體等重的黃金;而下等下級的人,其命價為一根草繩。農奴主占據農奴的人身,把農奴視為私有財產隨意進行買賣、轉讓、贈送、抵押或交換,動輒實施斷手、割耳等。
“教在政教合一制度下惡性膨脹,消耗了大量人力資源和絕大部分物質財富,著人們的思想。”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小彬說,“當時,既掌握著農奴的生殺予奪,還從思想上掌握著他們來生的命運,既是的者,又是最大的農奴主。”
長期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極大地了社會生產力發展,使社會日益沒落和。到20世紀中葉,廣大農牧區的農奴和逃亡事件逐年增多,許多原先村落繁盛的地區變得荒涼頹敗,封建農奴制在不可的歷史進程中末。
“封建農奴制度是社會現代化的最大障礙,實現現代化必須整個封建農奴制度。繁重的經濟剝削,讓不可能產生新興的產業、新興的經濟,廣大生產者既沒有這種,也沒有這種可能。”王小彬說。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解放軍進藏時,廣大人民要求進行的心情就十分迫切。他們哭訴所受的痛苦,焦灼地打聽:“噶廈和貴族把我們害苦了,什么時候開始?”拉薩的65名農名給寫信:我們都是種地的農民,比任何人都更焦急地盼望實行。連一些上層貴族都說,照老樣子下去,過不了多久,農奴死光了,貴族也活不成,整個社會就將。
1959年3月10日,地方和上層集團為了的封建農奴制,在國外的支持下,悍然發動武裝叛亂,被予以平息。當年3月28日,國務院解散了人民數百年的地方及其所屬的軍隊、法庭和,廢止了舊及其刑罰,隨后宣布解放百萬農奴。
“放到整個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中,帶來的農奴解放,比十八世紀美國廢除黑奴對世界的影響更大。”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所長說,“相較歐美資產階級的斗爭,徹底解放農奴,廢除封建農奴主的土地所有制,廢除政教合一的制度,充分體現了實現和的廣泛性、徹底性和完整性,為世界廢奴做出了史詩般的貢獻,這是世界史上的巨大進步。”
這一年,百萬農奴分到了土地、農具等生產資料,他們站在屬于自己的土地上徹夜狂歡,在熊熊的篝火上點燃地契和債約,在無垠的大地上載歌載舞,放聲歌唱。
“的金山上照四方”采訪中,提到,99歲的巴珠老人忍不住哼唱起這首歌曲。分到了田地、農具和房屋后,巴珠老人當年就結了婚,靠自己的雙手過上了不再忍饑挨餓的生活。
“如果說廢除封建農奴制讓的人民得到了新生,將生產資料平分給農奴,則最大限度了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產熱情。”大學經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圖登克珠說。
剛分到土地時,因為小孩多,達吉只能在天亮之前把家務活干完,打理好小孩的吃穿,天亮之后再去干農活。雖然連軸轉特別累,但老人說自己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越干越有勁,越干越開心”。“我現在還留著當時的土地證。”達吉老人說,“那是我們幸福生活的開端。”
今年70歲的山南市克松社區群眾多吉,分到土地后,每年都要看春耕的第一犁。“每次看到土地翻滾,我就仿佛看到了青稞麥浪。”多吉說,“這種靠雙手填飽肚子的踏實感,讓人格外幸福。”
生活在新制度下的人們,被新生的熱情催化出無窮的創造力,推動社會不斷向前。
后不久,年僅25歲的次仁卓嘎成為一名藏毯編織工人。“前,女性社會上沒有地位。”次仁卓嘎說,“我當上編織工人后,無比珍惜這份工作,決心一定要干出樣子來。”憑著這份,次仁卓嘎后來成為拉薩市城關區地毯廠廠長,將原有的20余種傳統藏毯圖案擴展至幾百種,帶動廠子增收數十倍。
過去由官家、貴族、上層僧侶壟斷的受教育權,也進入尋家,昔日的農奴和他們的后代中,一批博士、碩士、科學家、工程師等脫穎而出,很多人成為各行業的佼佼者。
藏醫學院碩士畢業生歡慶順利畢業(2018年6月14日攝)。記者 晉美多吉 攝
1960年,農奴后代貢布成為中國第一個登上珠峰的藏族人;1986年,農奴后代格勒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個藏族博士;2017年,培養的首批4名博士研究生從大學畢業60年來,曾經的農奴和他們的后代,沐浴著的春風,在新社會靠著自己的努力和奮斗,徹底改變命運。
1965年,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拉薩召開,翻身農奴第一次獲得了平等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拉開了農奴成為國家治理參與者的序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從制度上保障了人民平等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和發展,了各族人民團結一致、集中智慧搞建設的熱情。
“我的父親是農奴,后成為第一屆代表。”今年73歲的巴桑羅布和父親、弟弟都是代表,他至今仍還保留著父親的代表證。“我和父親一起在別人家打工時,無論如何也沒想到能參與到國家治理中。只有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六十年間,國家在累計投入1萬多億元實施了800多個重點建設項目,青藏鐵等一批重點工程建成投入使用,與內地的距離不再遙遠;建起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特殊教育等完整的現代教育體系,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0.52%;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條件不斷改善、社保體系不斷完善,人均預期壽命提高至68.2歲
黨的以來,習總提出“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重要論述。在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下,各項事業進入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
如今的,干部牢記“全心全意”的旨,干部群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團結、進取。
“我承諾打掃本組道的衛生”“我承諾團結周圍鄰居”“我承諾帶領車隊外出務工賺錢”“我承諾幫助維修自來水管”在阿里地區普蘭縣赤德村委會黨支部次旺歐珠的辦公室里,一面貼有村內承諾書的墻壁格外顯眼。多年前,赤德村全體定下了一個規矩:所有都要在每年初親手寫下對群眾的承諾,力所能及地為群眾服務。
“作為,無論是不是干部,都有責任為群眾辦實事。”次旺歐珠說,“十多年來,村里沒有一名失信,每個人每年都能超額完成年初的承諾。有很多群眾深受感染,主動申請要加的大家庭。”
2016年,拉薩市曲水縣流轉土地,建起健康產業園,通過集中授課、田間實訓等方式,使兩百多名農牧民群眾系統掌握了玫瑰、薰衣草等經濟花木種植技術,很多農民華麗轉身變成了產業工人。
才納鄉才納村建檔立卡群眾米瑪,因年齡大無法外出務工,一度只能靠喂牛、種青稞生活。在技術人員幫助下,他逐漸掌握了各類經濟作物的種植方法,妻子將家里的土地全部流轉,在園區上了班。“我們倆每年僅工資收入就有八萬元。”米瑪說。
作為全國第一批農村實驗區,曲水縣還在探索土地。群眾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后,就能容易貸到款,既可以做些小本生意,又可以投入再生產。“國家政策好,我們有底氣進行探索,有信心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道。”曲水縣副縣長侯靜華說。
位于金沙江邊的三巖片區是深度貧困地區,很多群眾一度過著“三塊石頭支口鍋”的貧窮生活。脫貧攻施后,針對當地“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現狀,將群眾搬到了林芝、拉薩等較低海拔地區。“房子寬敞明亮,住起來很舒適。”去年11月份搬到拉薩的原貢覺縣雄松鄉群眾次仁多吉說,“搬到新家之后,我開了間茶館,每天都有幾百元收入,對未來的生活很有信心。”
在中央特殊關心和對口省市大力支持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已累計減少貧困人口47.8萬。全區生產總值從1959年的1.74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1477.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91倍。2018年,全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萬元。
“是典型的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艱巨。”自治區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曾佑志說,“為了這里的脫貧,中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體現了對人民的特殊關懷。只有在我們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體制下,才能集中力量打贏如此大規模的脫貧攻堅戰。”
2018年12月31日,演員在布達拉宮廣場的快閃活動中演唱《我和我的祖國》。記者 劉東君 攝
春日的拉薩街頭,車水馬龍,游人如織,讓人很難想象這里曾經的貧瘠與落后。六十年,雪域高原滄桑巨變的歷史進程,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對明天滿懷期待。
“六十年的發展歷程,無可地證明了,只有黨的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才能有今天的成績。”說,“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六十年的成就,堪稱中國領導下,中國少數民族邊疆地區發展的樣本。”
訂閱《春城手機報》:娛樂版發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