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用復制品要有度
近年來,出現了一些博物館把重要文物用復制品代替陳列的現象,甚至出現了“純復制品”的展覽。雖說這類展覽也吸引了不少觀眾,但還是有不少人對沒看到原件感到遺憾。
對于大多數博物館而言,將復制品加入展出確是“無奈之選”。或出于保護文物的需要,或因為文物被臨時借用需要“補缺”,或因為文物原物無法移動,種種客觀限制,都讓博物館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以復制品替代真品展出。
在筆者看來,有限度地使用復制品,能夠讓博物館在文物保護機構和社會文教機構的雙重角色中取得較好平衡:既實現了保護文物的目標,又實現了向公眾科普教育的愿望,其實是個好選擇。而要保證觀眾有更好的體驗感并維護好博物館展覽本身的原真性、權威性和嚴肅性,關鍵在于把握好復制品在展品中的占比。
對于博物館而言,明晰展覽類型和目標功能,并以此對展覽中的復制品比例加以區分,是其首要任務。不同種類的展覽,本就承擔著不同的社會功能。例如,有些專門性的文物展,以展品的文物性和藝術性為重點,要保證觀眾能夠獲得高質量展品帶來的觀賞震撼,當然要盡量確保所有展品都是真品。而有些展覽以普及性的通史內容為主,展覽的重點在于對整體歷史脈絡的梳理,觀眾觀展的重點在于看到歷史的發展推進,而非局限于單件文物本身。在這種情況下,為保證展覽的整體連貫性,以復制品作為替代,并不過分。
除了要根據不同類型的展覽做出調整之外,博物館更應恪守復制品的制作和使用規范。要以嚴標準、高要求對待復制品的制作。復制品絕不等于“偽劣產品”,有些精益求精的復制品,同樣有很高的藝術造詣,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帶給觀眾接近真品的觀感。此類復制品,對普及藝術教育、提高公眾的藝術審美很有助益。而若是展覽中出現了復制品,一定要注意注明,免得觀眾產生混淆。畢竟,復制品只是權衡之下的一個替代選項而已。 (許曉芳)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