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失的記憶能否找回,這一點很關鍵
失憶30年還能恢復記憶,這樣的例子十分罕見。失憶到底是如何造成的?為什么有的人能恢復記憶有的人卻不行?
大腦不同區域受損會影響不同的記憶
記憶是人腦對經歷過的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是進行思維、想象等高級心理活動的基礎。
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伊鳴告訴記者:“對于事件或事實的記憶稱為陳述性記憶,就是老百姓們一般理解的記憶。概括來講,陳述性記憶分為編碼、儲存、提取3個階段。依據時間長短,又可以分為感覺記憶(如眼前看到景象)、工作記憶(幾秒鐘)、短期記憶(幾個小時)、長期記憶(幾天)、遠期記憶(幾乎永久)。”
此前,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李澄宇研究組發現,秒級尺度內臨時存儲和使用信息的工作記憶,例如幾秒鐘內記下電話號碼,是由大腦調用大量神經元通過瞬時放電來完成信息存儲,這種臨時存儲就像電腦的緩存,會隨著時間自然衰減。
另外,以往的研究證實,大腦的顳葉深部有一個特別的結構叫海馬體:它一方面接收來自上方皮層經過高級處理的感覺信息;另一方面,又在構建事實和事件記憶痕跡中具有特殊作用,這些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的痕跡在海馬體中儲存一年左右后,就會作為遠期記憶轉移到其他腦區。
通常來說,遠期記憶的內容是什么,決定了它存儲的位置。我們的大腦存儲區就像一個倉庫,不同區域承擔了不同的記憶任務。一旦某一部分受損就會影響到存儲在那里的記憶。例如,海馬體受損會造成近期的記憶喪失,并且對于新事物的記憶能力也會減退,但是那些久遠的記憶并不會受到影響。
“而遠期記憶儲存在新皮層中,如果這些區域的神經細胞受損,無論是永久的結構性損害還是一過性(指某一臨床癥狀或體征在短時間內出現一次)的功能性損害,都會導致遠期記憶提取障礙。”伊鳴說。
治療失憶要看能否打通記憶通道
人類的遠期記憶要經過接受信息、記憶編碼、信息存儲等環節才會形成。在這條單向通道上,無論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記憶的缺失。得了失憶癥的人能否像朱家明那樣找回失去的記憶,就要看他的記憶通道還能不能被徹底打通。
伊鳴說:“負責編碼記憶的神經細胞叫印跡細胞。嚴重的腦出血、腦梗死、外傷、老年性癡呆癥等會導致部分印跡細胞的死亡,從而使得這部分細胞編碼的記憶永久喪失。但如果印跡細胞還沒有死亡,而是因為某些原因造成信息提取障礙,那么一旦腦功能恢復,這部分記憶就能被重新提取出來。”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朱家明之所以能找回記憶,有可能是他記憶的“存儲器”因為外力作用發生了故障無法輸出信息,但并未徹底失效,只是在一定時間內不能正常工作。當外部信息刺激足夠強烈時,相關的印跡細胞被激活,他大腦內的記憶存儲功能就恢復了運轉。
此外,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唐毅表示,記憶是否能夠恢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病因和疾病的嚴重程度。通常情況下,損傷不嚴重或者病因是暫時性的,如腦震蕩等,失憶狀態持續的時間就會比較短,多數病人不用經過治療,記憶就能夠恢復。
值得注意的是,巨大的心理壓力、強烈的刺激等也會導致失憶癥狀出現,但是這類患者并沒有大腦功能受損的跡象。科學家將其視為一種生存機制,即人類在下意識地壓抑某些記憶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這些被壓抑的記憶仍然隱藏在大腦中,只不過處于類似休眠的狀態,如果患者愿意它們可以被再次喚醒。(本報記者 張 蘊 唐 芳 張景陽)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