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濱海前案村:經濟薄弱村“蝶變”成最美鄉(xiāng)村
(新春走基層)江蘇濱海前案村:經濟薄弱村“蝶變”成最美鄉(xiāng)村
中新網鹽城1月17日電 題:江蘇濱海前案村:經濟薄弱村“蝶變”成最美鄉(xiāng)村
記者 于從文
嶄新的路燈、寬敞的廣場、整潔的農家小院、幸福的笑臉……16日,在蘇北綿綿細細的冬雨中,記者來到江蘇省濱海縣八巨鎮(zhèn)前案村,新農村的清新氣息撲面而來,放眼望去,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文化廣場、公園錯落有致,綠樹掩映著村莊。
前案曾經是一個經濟薄弱村,2017年,記者在一次扶貧專題采訪中來過這個村,當時的前案村已經摘掉了“經濟薄弱村”的帽子,而這一次,記者明顯感到,如今的前案正邁步在小康路上。
十年前的前案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窮”村。窮到什么地步,村黨支部書記朱立雄說,“2010年,我回村里做主任時,村里負債68萬元,全村沒有一家企業(yè),村里辦公的地方甚至連張像樣的桌子也沒有……”
那時,在蘇南打拼已小有成就的朱立雄回到村里,帶領鄉(xiāng)親們脫貧致富,通過土地整理、耕地復量、土地流轉,盤活了村里的土地;建家庭農場、商業(yè)街、苗木基地,千方百計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利用扶貧資金引進光伏發(fā)電項目,帶動農民增收,促進農民就業(yè)。經過幾年努力,村里不僅還清了債務,每年還能有80多萬元的積累。
有了經濟積累,村里謀劃建設一個近500戶的新村點,如今,一期142戶已經入住。今年65歲的王廣德老人是低保戶,沒有花一分錢分得55平方米的房子。記者在王廣德老人的新房子中看到,肉圓、香腸、包子等年貨已經準備好,擺放在客廳的桌子上,濃濃的年味洋溢在新居中。
“以前,住的是破瓦房,出門全是泥巴路,下雨天都沒法走……現在,水泥路澆到家門口,還有鎮(zhèn)村公交,沒幾分鐘就從村里到了鎮(zhèn)上。而且,老房子換了新房子,住得比城里人舒服。”說起這些年的變化,王廣德感慨良多。
“普通村民購買這里的住宅是1200元每平方米,舊房拆遷補償750元每平方米,每戶宅基地補償1萬元,這樣算來,每戶舊房換新房只要拿幾萬元,而兜底脫貧戶不要花一份錢就能住上五六十平方米新房子,費用由村集體全額承擔。”朱立雄說,后期還要再建300戶,確保所有村民都可住上新房。
記者走進新村入口處的一戶新居。男主人是今年52歲的本村村民曹健康,過去農忙時節(jié)在家里種幾畝田,農閑時節(jié)在外面打零工,聽說村里建新的社區(qū),他毫不猶豫地回來拆掉舊房,只花了5萬元就得到兩層120平方米的新房,自己又花了10萬元裝潢,前不久剛搬進來。
“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不但住進了別墅,而且聽說村里馬上要建廠房引進工廠,我可以在家門口上班了,以后就不去蘇南打工了!”說話中,曹健康顯得很是興奮。
在前案村的榮譽墻上,鹽城最美鄉(xiāng)村、江蘇省和諧社區(qū)建設示范村、江蘇省水美鄉(xiāng)村、江蘇省文明村……一塊塊匾牌記錄著這個曾經的“經濟薄弱村”向“最美鄉(xiāng)村”的華麗轉身的歷程,一塊塊匾牌折射著鄉(xiāng)親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談到新年的愿望。王廣德老人說:“現在,村里有公益崗位,我打算去試一試,摘了貧困帽,還要奔小康哩!”
曹健康說:“新年搬進了新居,在家門口上班,希望收入有提高,奔向新生活。”
“今年要爭取建好標準廠房,讓村里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村民都能找到合適的工作。”朱立雄說。他還向記者透露一個新年“大目標”:今年要創(chuàng)“全國文明村”。(完)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