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有毒中藥的臨床研究 - 白芷
產地及品種
白芷為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喜溫和濕潤的氣候及陽光充足的環境,能耐寒。分布在我國東北及華北等地,一般生于林下、林緣、溪旁、灌叢和山谷草地。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白芷 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 或 杭白芷 Angelica dahurica (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var.formosana (Boiss.) Shan et Yuan的干燥根,采收大多為二月、八月,亦有書提到處暑時采收。現多在夏、秋間葉黃時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或低溫干燥。藥品呈長圓錐形,長10~25cm,直徑1.5~2.5cm。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根頭部鈍四棱形或近圓形,具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樣的橫向突起,有的排列成四縱行。頂端有凹陷的莖痕。
質堅實,斷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層環棕色,近方形或近圓形,皮部散有多數棕色油點。
性能
性味歸經:辛,溫。入肺、脾、胃經。
功能主治:祛病除濕,排膿生肌,活血止痛。主治風寒感冒、頭痛、鼻炎、牙痛、赤白帶下、痛癤腫毒等癥。
炮制及解毒方法
凈制法。白芷揀去雜質,用水洗凈,浸泡,撈出潤透,略曬至外皮無滑膩感時,再悶潤后,切片干燥。
清炒法。白芷炮制首先要干燥,其方法有鮮藥材采回后曝曬干燥法、低溫焙干法、石灰埋藏后曬干及硫黃熏干法。清炒為干燥白芷炒至微黃色。
加輔料制法。有醋炙、鹽炙、酒炙法。
與藥物同浸法。如用米泔水、黃精制,斑蝥制,蘿卜制,石灰制等。
臨床運用
1.治療消化系統疾病
消化性潰瘍有人用白芷配伍冬青葉、川楝子治療潰瘍病患者70例,治愈62例,好轉6例,總有效率97%,其中有龕影者62例,治療后有58例消失,占93.3%。
慢性結腸炎有人用白芷、廣木香、白術等10味中藥治療慢性結腸炎患者64例,總有效率91%。
肝炎有人用白芷、大黃治療肝炎,患者用藥后可明顯降低轉氨酶、消除肋痛、增進食欲等。
2.治療皮膚科疾病
白癜風。白芷酊劑外用(白芷酊劑具體制法及用法:將白芷100g打成粗粒,加入70%酒精500ml中,浸泡15天后過濾,加入氮酮50ml備用;每天用棉簽涂藥液于患處,每日2次,涂藥后適度日曬;個別頑固病例,另取白芷研末,每日6g,分2次沖服)。2月后白斑區漸有色素島出現,6個月后白斑漸褪,2年后隨訪沒見復發。該方法對局限型及節段型白癜風效果較好,散發型和泛發型效果較差。
痤瘡。董炳谷等研制的由白芷等中藥配方的痤瘡合劑經試驗證明治療痤瘡的效果較好。
3.治療疼痛性疾病
類風濕關節炎。在常規抗風濕治療的基礎上,白芷外敷聯合常規藥物能明顯減輕類風濕關節炎的關節腫痛程度,提高療效。
腹痛。吳淑芳用白芷15g,紅花、蒲公英、敗醬草、薏苡仁、豬苓各20g治療女性盆腔炎腹痛,服20劑,痛消帶止,繼用白芷10g,水煎,隨訪2年未復發。足跟痛有人用中藥粉劑白芷散(白芷、川芎、白芥子以1
- 標簽:中國元素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