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性文化節只見“性”不見文化?
董教授的演講贏得陣陣掌聲
第五屆全國(廣州)性文化節昨天下午落下帷幕。在市民繼續追捧內衣秀和古代文化展的同時,一場體現性文化節“文化味”的大型性學報告會卻遭遇上座率不足七成的尷尬。針對性文化節屢屢被批評為“文化味不足”,廣東省性學會專家反問:“性文化節眾多文化活動少人關注,究竟是誰‘只見性不見文化’?”
日后將有3500萬光棍
昨晚7時30分,第五屆廣州性文化節最后一個節目“大學生性心理健康講座”在大學城廣州美術學院大講堂準時開講。本報大洋網對講座進行直播。
當晚主講人為廣東省性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人之初》雜志社總編董玉整教授。他風趣幽默的演講引爆全場熱情,不到90分鐘時間內,掌聲響起約30次。
董教授指出,性別比例失衡也是目前存在的重要問題,據估計,找不著老婆的男士將達到3500萬人。董教授幽默地說:“這也就是說明,有不少男性處于性失業狀態,而在座各位則處于性待業狀態。”
質疑一:商業味太濃
“展覽商業氣味太濃了”,市民劉小姐說,“這與‘性文化’這個主題不相符”,她認為根本不應該出現商業活動……“究竟是誰‘只見性不見文化’?” 廣東省性學會副會長、組委會負責人之一朱嘉銘回應外界對于性文化節“商業味濃過文化味”的批評。他認為,有些媒體出于吸引讀者眼球的考慮,“選擇性”地關注性文化節和“性”有關的部分。
“實際上,今年性文化節的‘文化’含量是歷年來最高的。” 朱嘉銘說,今年性文化節有23個項目,其中只有性用品展銷會、品牌安全套評選兩個項目和商業利潤有關。
對于市民反映“性用品展銷搶風頭”以及有媒體工作者“取消展銷會”的建議,他表示,性文化節的前身是廣東首創的全國計生、性與生殖健康用品展銷訂貨會,展銷會的收入用來貼補外圍的文化活動,取消展銷會是不現實的。
朱嘉銘還表示,下一屆將更關注外來工,考慮給外來工開個“小灶”,走進外來工群體,專門為他們辦性教育講座。
質疑二:形式太單一
在展覽形式上,市民徐女士說:“展覽僅僅用圖片和實物,形式上還是單一”,她希望可以增加相關視頻和現場的解說,這樣就可以增強參觀者對活動的關注,“圖片畢竟不能表達全面的意思。”
趕在閉幕前來觀性文化展覽的大四女生劉雨主要想了解性文化的歷史背景。但令她遺憾的是,圖片和實物展覽更為關注知識的傳授,對歷史背景涉獵得不多。劉雨與眾多年輕參觀者都表示,這樣的宣傳活動應該更多地深入校園。今年剛從大學畢業的周先生認為,學生是最需要了解性知識的群體,“現在學生對性的接觸普遍提前,但他們對于‘性’并沒有準確的認知。”
專家:“文化味”界定難
五年,敢為天下先的廣州人把性文化節這個被視為“不入大雅之堂”的活動辦得風生水起,觀眾人數從第一屆的5萬人次猛增到去年的30多萬人次,并在南京、武漢、深圳甚至香港等地引發了“性文化節”熱潮。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設置,各地均“復制”了廣州模式。
然而,誰都不能否認,廣州性文化節已經走到了瓶頸期。有人用一個等式概括歷屆性文化節的內容:“性文化節=買性用品+看春宮畫+觀內衣秀+聽報告會”。
“要解決所謂的性文化之‘文化味’的問題,首先要搞清楚它是什么。”廣東一名不愿署名的年輕社會學者L指出,“性”在中國主流文化中一直難占一席之地,并在主流話語體系中等同于“下流、低俗”。古代性文化更多地扮演著沉淀在民間的“草根文化”角色,過去從來沒有得到過刻意的弘揚,“直到今天,認為‘性不配和文化相連’的觀點還是大行其道。”這導致了所謂的性文化之“文化味”界定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