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開心:貧賤夫妻的享樂清單
THE POVERTY 網站2009 年公布了一份官方數據,在英國,有22% 的窮人。這還是金融海嘯之前的數據,幾年霜凍期下來,這個數字肯定有增無減。窮日子該怎么享樂,我的鄰居Amanda 和她的先生George 提供了一份窮開心清單。
Amanda 和George,結婚5 年,今年雙雙過完30 歲生日。住的是政府的廉租樓,付完房租后,剩下的錢只夠地鐵票、煤氣費、食物和日用品的開銷。好在看病有NHS(國民醫療保險),不然幾乎是月光族的他們,萬一得個什么癌,就只有跳樓了。淘寶慈善店,就像打劫海盜船一樣,是他們倆共同培養起來的愛好。慈善店是倫敦小市民生活的一道獨特風景。幾乎每個街區都有若干家分店,櫥窗裝飾得有如精品店,里面卻像阿里巴巴的巖洞一樣,堆滿了各種陳年舊物,大部分都是捐贈品和二手貨,因此價格非常低廉。他們家里幾乎所有的書籍,CD,家具和餐具,地毯和蠟燭臺,都來自慈善店。兩人把shopping 當成一場品位的角逐,拿起一件非洲漆器或者一條仿貓王的牛仔褲,考究它的年代,產地和工藝含量,卻不一定買。只因他倆都深刻地意識到,戰勝貧窮的首要辦法是,戰勝購買欲。
圖書館,是窮人免費避寒、自習、閱讀和上網的福音地,也是這對小夫妻通常約會的地方。下班得早,他們就約定在那里見面。摘下滿是雪花的圍巾,扎進暖融融的書架之間,借一兩本好書或者一兩張好碟,然后手拉手回家。圍著暖氣片,坐在沙發或者地毯上,各捧一本書或者摟在一起看碟,不時把對方當成小狗一樣觸摸著玩。他們幾乎沒有停止過(當然這樣說有點夸張)觸摸和親吻——這是他們打發時間,驅除彼此的疏離感,尋求心理庇護的最便宜而又最有效的方式。相比很多表情冷漠,行為規矩,每月花700 英鎊看心理醫生的中產階級夫妻,他們就像叢林里的大猩猩,從未在親密關系上花過一分錢。
博物館和公園也是他們最喜歡逛的地方,因為免費的展覽和定期在公園里舉辦的才藝表演層出不窮。此外,教堂在閑暇時期,通常以一小時30 英鎊的低廉價格把一些空置的房間出租給瑜伽、舞蹈、唱頌、氣功、冥想、靈氣和園藝班等,課堂收費標準低至每人每周4 英鎊,雖然便宜,老師卻不見得遜色,很多大師都在經濟衰退之后淪落江湖,改頭換面,出沒于草根布衣之間。Amanda 是拉丁舞的粉絲,她每周必跳兩個小時。George 并不特別好學,卻可以偶爾在零下5 度的寒夜里,在教堂門口接她回家。發薪日,他們也會有節制地穿得人模狗樣,去那些原本屬于“皇家”的地方,聽上一兩場音樂會。一場肖邦或者貝多芬級別的音樂會的最低票價是5 英鎊左右,需要提前好幾周定票,座位離舞臺也較遠,也許視覺上比不起那些被暖氣熏得非得“搖蒲扇”才能涼快下來的貴賓閣,但所幸的是,音樂的魔力是沒有階級差異的。
最重要的是,兩人從來沒有給對方施加過任何出人頭地,發財致富的壓力。在他們看來,能把homemake 蛋糕做到像Morrisons(英國最便宜的超市)甜點柜reduce(清貨)那樣的水平,就已夫復何求。至于未來,等老到不得不擔心退休金的時候,再說吧!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