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給控煙志愿者撐腰
北京市控煙協會日前公布數據顯示,近兩個月以來,寫字樓及辦公場所違法吸煙投訴量環比增長近三成,餐廳、居民樓的投訴量緊隨其后。整體來看,室內吸煙顯現出反彈的風險。
“史上最嚴控煙令”在北京落地五年有余,室內公共場所的吸煙率由此前的23.4%下降到20.3%。成效有目共睹,那最近的退步因何而來?一則,控煙進入常態化,一些人多少有些懈怠。二則,隨著天氣轉涼,有些煙民不想出門,索性貓在室內吞云吐霧。三則,控煙志愿者聞“煙”而動,但部分煙民要么冷眼相對,要么翻臉回懟,甚至部分公共樓宇還頻頻為煙民打掩護,以“領導不在”“需要協調”等理由阻礙志愿者進門檢查。
一般情況下,志愿者遇到控煙被懟的情況可以直接聯系衛生監督部門,由執法人員上門進行相應處罰。但就實際來看,志愿者的腰桿顯然不那么硬。在采訪中,有志愿者道出了些許尷尬:眼下,控煙監督的行政執法權已經移交各街道辦事處和鄉鎮政府綜合執法辦公室,但許多街道尚未全面開展這項執法工作,因此即便收到群眾投訴、志愿者求助,也只對違規者給予“口頭提示”。“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無形中就讓一些不自覺的人鉆了空子。
控煙執法權從衛生部門向街道轉移,是一種屬地化管理的有益嘗試,目的在于讓監督深入城市的毛細血管。對于因交接不到位而導致的權力真空,相關方面必須重視起來,抓緊捋順制度安排,尤其是作為職責承接者的各區街道,應當快速進入角色,成為志愿者的堅實后盾。另一方面,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工作瑣碎繁雜,直接面對老百姓,本就“壓力山大”。這會兒又加了控煙一項,一時間保不齊會出現人手不夠、經驗不足等現實問題。從這個角度看,相關部門應當積極與街道溝通對接,找準癥結所在,全力予以解決,才能讓控煙大計深入推下去。
控煙是個系統工程,也是個長期工程。相關方面還是要把工作做到前頭,保證不掉鏈子。而就廣大市民來說,不論是管好自己,還是提醒他人,抑或配合志愿者工作,只有齊心協力才能形成合力,這同樣是在守護我們每一個人的健康。
- 標簽:雷光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