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增一歲“小目標”,藏著怎樣的發展密碼?
當人均GDP累計到一定程度時,人均預期壽命的增長曲線變得極其平緩,必須在食品安全、醫療、教育、公共安全、疾控工作等多方面有所改善,才能有效地提升國民預期壽命。實現壽增一歲的“小目標”,是實現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大目標的應有之義。
據3月22日《工人日報》報道,來自國家衛健委的數據顯示,從2015年到2019年底,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提高了一歲,實現了“十三五”規劃目標。近日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再次許下了“人均預期壽命再提高一歲”的健康承諾。專家表示,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需要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讓看病不再難、不再貴。同時,要不斷提高養老待遇,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讓百姓活得更長,活出質量和健康。
不少人對“人均預期壽命”這一概念并不陌生,但對其確切含義及其背后反映出怎樣的社會發展變化和趨勢,并不十分了解。
人均預期壽命,通常是指某年某地區新出生的嬰兒預期存活的平均年數。它是根據嬰兒和各年齡段人口死亡的情況,通過科學的方法計算后得出的,即現階段每個人如果沒有意外,應該活到這個年齡。
人均預期壽命的變化有著特殊的意義。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35歲,到2019年底的77.3歲,70年來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了42.3歲,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居于中高收入國家前列。如此成績,得益于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不斷提升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醫療衛生、養老保障等多項民生事業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某種意義上說,人均預期壽命是一個見微知著反映一個國家國民生活水準與國家發展水平的窗口。
比如,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我們身邊的長壽老人越來越多,一些種類的癌癥已被劃入慢性病行列;吃飽穿暖后人們開始有更多時間和條件來養生、健身;吃得更安全、健康成為更多人的飲食追求;對碧水藍天、清新空氣的要求也比以往更加“苛刻”;出行旅游等多層面需求的滿足也變得越來越容易……如此方方面面國人生活質量的提升,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人均預期壽命的延長。
2005年71.8歲,2010年74.8歲,2015年76.3歲,2019年77.3歲,不難發現,新世紀以來,每五年人均預期壽命提升的幅度在逐漸減緩,這是符合人口學內在規律的。尤其是“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間,設定人均預期壽命只延長一歲的目標,這一“小目標”要實現起來,則是一項浩大工程。人口學界經典的“普勒斯頓曲線”揭示出,當人均GDP累計到一定程度時,人均預期壽命的增長曲線變得極其平緩,必須在食品安全、醫療、教育、公共安全、疾控工作等多方面有所改善,才能有效地提升國民預期壽命。
實現壽增一歲的“小目標”,一方面需要進一步推動民生領域普惠式發展,需要更多動真、碰硬的改變與突破;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它有賴于國家經濟、社會、科技等多領域實力的提升。
展望未來五年,壽增一歲的“小目標”,傳遞出十足的信心與底氣:在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人民對美好生活將有更高的向往和追求。而這個“小目標”也是一面旗幟、一個標桿,倒逼相關領域不斷改進和完善。可以說,實現壽增一歲的“小目標”,是實現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大目標的應有之義。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我國,任何問題如果乘以14億,往往都是一個大問題;任何改變和進步如果除以14億,都可能不很顯著。讀懂壽增一歲“小目標”背后的發展密碼,積蓄更充沛的奮斗力量,讓每個人的臉上盈滿笑意,實現“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需要我們戮力同行。
- 標簽:賴幸媛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