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大太監李連英墓走近寵臣"地下生活"
處世謹慎圓滑深得慈禧寵信
李連英入宮后的名字叫李進喜,同治十年左右,也就是他進宮14年的時候才由慈禧太后起名連英。他先后在奏事處和東路景仁宮當差,直到同治三年16歲時,才調到長春宮慈禧太后跟前。
此時,正值太監安得海被慈禧太后寵愛,紅得發紫。他們二人雖然同時進宮,地位影響卻差得很遠。后來,安得海因少年得志,過分張狂,終于以“違背祖制,擅離京師”的罪名,在同治八年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拿獲,砍了腦袋。
這件事使李連英得到了深刻的教訓。他是一個十分聰明乖巧的人,很快就明白了應該如何擺正主子和奴才之間的關系。李連英不僅學會了揣摸主子的脾氣和愛好,千方百計地討主子的歡喜,同時還時時處處謹慎小心。這也算是李連英成功的秘訣吧。
同治十三年的時候(公元1874年),年僅26歲的李連英開始任儲秀宮的掌案首領大太監。這個職務一般需要進宮服役30年才有資格擔任,可是李連英這時進宮剛滿17年。
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李連英出任儲秀宮四品花翎總管。同時,隨著他的主子慈禧太后日益大權獨攬,他的聲望地位也一天天變得顯赫起來。李連英31歲時,已經可以和敬事房的大總管也就是清宮太監的總頭目平起平坐了。
到了光緒二十年,46歲的李連英被賞戴二品頂戴花翎,這在太監中創了一個從未有過的先例。因為早在雍正時期,雍正皇帝規定太監的品級以四品為限,不能再高出這個等級。到了慈禧太后,她卻以自己的權勢,為李連英突破了祖上傳下來的規矩。
“干預”政事引得朝野不滿
在慈禧太后與李連英之間,幾十年所形成的主仆關系與感情非同一般。在《在晚清宮廷生活見聞》中,晚清宮廷太監劉興橋是這樣描述李連英與慈禧太后之間的感情的:“就我們知道,每天三頓飯,早晚起居,他倆都互派太監或當面問候:‘進得好?‘‘吃得香?’在西苑、頤和園居住的時候,慈禧太后還經常來找李連英:‘連英!咱們遛彎去呀!‘李連英便出來陪她去玩。他倆走在前邊,其余的人遠遠地隨在后面。慈禧太后有時還把李連英召到她的寢宮,談些黃老長生之術,兩人常常談到深夜!
慈禧太后對李連英的寵信與日俱增,引起了朝野的議論和不安。
光緒十二年四月(公元1886年),當時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以北洋海軍已經訓練成軍,奏請朝廷派大臣前來檢閱。慈禧太后就派總理海軍衙門大臣醇親王奕譞去北洋各海口巡閱。由于奕譞是當時光緒皇帝載湉的生父,身份高貴,因此要加派太監、御醫隨行。而醇親王奕譞是一個城府很深且非常謹慎的人,在慈禧太后召見時,他主動要求派太后身邊最得寵的李連英隨行,以減少太后對自己的猜忌。醇親王的想法正中慈禧太后下懷,馬上得到批準。
這時候朝廷中已經是一片不滿之聲了。監察御史朱一新向光緒皇帝奏了一本,批評派李連英隨醇親王視察海軍,他們實際上是在反對派太監去監軍,他們還說李連英妄自尊大,結交地方官員,收受賄賂,理當查處。實際情況如何呢?清代文人、著名的維新派人士王照(字小航)則另有一番說法。
王照說,醇親王離開京城以后,每次接見文武官員,都讓李連英作陪。他的本意在避免他要攬權的嫌疑,將來有什么議論,李連英可以為他作證。而李連英一直記著安得海的教訓,每天穿著樸實,替親王拿著一支旱煙袋,隨時裝煙,遞煙;氐阶√巹t關門閉戶不見一個來訪的人。(王小航《方家園雜詠二十首并記事》所述,轉引自高陽《關于李連英的傳說》)
當時直隸、山東的一些地方官員,確實想要巴結這位太后身邊的大紅人,但都大失所望。從李連英一向小心謹慎的表現來看,王照的這種說法是較為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