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也是病 早防早治是關鍵
北京4月5日電 (記者喬業瓊)日前,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聯合·人民健康和康弘藥業集團共同啟動了高度近視/病理性近視調研暨近視防控科普公益健康跑活動。活動發起方之一的復旦大學眼耳鼻喉科醫院院長周行濤在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高度近視人口已達7000萬左右,這部分人是眼盲的高危人群,而高度近視人群中有不少人對“早防早控早治”了解甚少,有些甚至拖到逼近眼盲風險了才選擇治療。
高度近視離病理性近視和眼盲有多遠?
什么是高度近視?高度近視離病理性近視和眼盲有多遠?周行濤說,醫學上,一般把近視度數大于600度的屈光不正叫高度近視。隨著近視度數的增加,眼軸不斷被拉長,視網膜和脈絡膜可發生變薄等異常。眼底出現病理性改變即病理性近視,容易出現眼底萎縮、黃斑裂孔、視網膜脫離等情況,且預后不容樂觀,嚴重的病理性近視還會導致失明,影響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雖然不是所有的高度近視都會發展成病理性近視,但高度近視卻是導致病理性近視的顯著因素,且目前病理性近視是我國第二大致盲原因,加之有些高度近視度數達到1800度以上,基本看不清遠處物體,與眼盲幾乎無異。
“2005年,我接診過一家三姐弟都患有高度近視,當時三人都40多歲,近視度數都超過1200度,大姐和三妹因為眼底出現病理性病變視力較差,二弟稍微好一點。”據周行濤回憶,經提醒,三姐弟積極關注自己眼病進程。在之后的隨訪中,三妹的視網膜病變加重,最后出現裂孔,幸虧干預及時,視力受損減到最小。2020年,大姐出現白內障,經過及時手術治療,視力有所好轉。“如果沒有定期觀察和干預,三姐弟從高度近視到病理性近視再到視力嚴重受損,病情或會更加嚴重,也不可能做到盡早治療。”周行濤說。
被人忽略的“可預防的盲” 不同年齡段都有安全有效的診療辦法
隨著近視人口的增多,人們對近視不再陌生,很多人也不把近視當作一種疾病來對待。而高度近視人群更是因為認知不足,直到眼底出現明顯病變導致視力缺失甚至失明后,才想到就醫。“無論是近視、高度近視,還是病理性近視,都可導致視覺受損,雖然程度不同,但對群眾的健康和生活都有影響。”周行濤呼吁要把近視作為可防可控可治的典型疾病,從生活方式到慢病管理,實實在在抓好防治,尤其是高度近視和病理性近視的并發癥,是“可預防的盲”,要提高對這種疾病的重視程度,減少致盲比率。
在提高對高度近視和病理性近視的認知之余,周行濤也表示,眼科技術發展很快,當前對于高度近視和病理性近視的防、控、治的能力進一步提升,對于不同年齡段的高度近視和病理性近視都有安全有效的診療措施。
——針對兒童、青少年,多采用防控手段。高度近視大部分有遺傳因素,如家族史有高度近視的,建議家長務必在孩子3-6歲就進行驗光等檢測,個別甚至在3歲之前也可以驗光和檢測眼底。
——針對成年人高度近視,包括青壯年期高度近視患者,建議采取防治結合的辦法,主要是防范相關并發癥的發生,也可采取手術手段,同時定期檢測周邊視網膜的變性或裂孔等,減少病變幾率。
——針對中老年患者高度近視,主要是積極干預,以治療高度近視白內障為主。周行濤分享了一個案例,一位78歲的老人,兩眼度數在2000度左右,白內障已多年,基本和眼盲差不多,老人誤以為既然度數高且眼底不好,那么白內障手術也不會有好效果。事實上,該老人在治療之后,兩眼度數降到了300度,視力提高,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改善。
建議每半年做一次檢驗
“對于高度近視患者,一定要保持好半年至少做一次檢驗的習慣,這樣能隨時偵測眼底病變的情況。”周行濤介紹,一般的眼科都配有裂隙燈和眼底鏡,做基礎的眼底檢查很方便。而對于普通近視患者,周行濤建議要避免高強度、高頻近距離用眼行為,特別是避免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普通近視患者要積極參加戶外活動、注意休息、平衡飲食、合理營養,要經常注意視力變化,如果眼部出現異常現象,請一定及時就醫。
為提高公眾對高度近視的認知,日前,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聯合·人民健康和康弘藥業集團共同啟動了高度近視/病理性近視調研暨近視防控科普宣傳公益健康跑活動。“2018年近視防治成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開展眼健康相關的科普、防治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康弘藥業在這方面投入很多力量,值得肯定。”周行濤說,在調研的同時加入公益宣傳健康跑活動,目的是進一步喚起全社會對于高度近視的關注,倡導以跑步為載體,從醫生隊伍出發,推廣到患者,再到全社會,最終達到保障眼健康工作的目的,從視覺健康出發助力健康中國戰略。
據悉,本次調研特地針對醫務人員及患者分別設置了不同的問卷,以更好地評估高度近視患者對病理性近視的認知,以及醫務人員等對疾病的患者教育情況、常規診療計劃制定與執行情況,歡迎大家掃碼參與問卷調研。
醫生問卷
患者問卷
- 標簽:超級寶藏獵人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