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网站免费观看-黄色片网站观看-黄色片网站大全-黄色片视频网-色偷偷网址-色偷偷网站

您的位置  兩性文化

寒冷時節,五大因素推高北方寒地高血壓發生率

  • 來源:互聯網
  • |
  • 2021-01-23
  • |
  • 0 條評論
  • |
  • |
  • T小字 T大字


  今年進入小寒以來,滾滾寒潮一場接一場地席卷了全國絕大多數的省份,尤其是在北方地區,零下三四十度的情況隨處可見,在公眾眼里,無疑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沒有最冷只有更冷”。在這種極寒的天氣里,心腦血管疾病自然也隨之“水漲船高”。


  當前,高血壓已成為國人心血管病的頭號危險因素,并上升為全球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國,死于高血壓的心血管病、慢性腎病、糖尿病病人高達50%,并且每年新增高血壓病例逾千萬人,目前全國高血壓患者已達3億多。尤其是在我國北方寒冷地區,人體血壓更是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地域性,由寒冷時節所致的頑固性高血壓、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房纖顫、心源性猝死的發病率顯著增加,但寒冷作為健康的重大“殺手”常常被忽視。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博士生導師田野教授專門就北方寒地高血壓的患病特點及對心血管病的五大不良影響因素,為讀者進行了深入解讀和全面闡釋。


  絕對低溫


  暴露于極端氣溫可誘發血壓、血液粘稠度、膽固醇和心率顯著變化。隨著肥胖和糖尿病等相關疾病發病率的升高,易受極端氣溫影響的人群亦不斷增多,并且增大了未來的疾病負擔。田野指出,人是最為嚴格意義上的恒溫動物,核心溫度(是指心腦肺等主要臟器溫度)通常維持在37℃為中心的一個狹窄范圍內波動,極端情況時可向上浮動正3℃達40.5℃,向下只有負1℃至36℃,超出這個范圍生命活動將受到損害,甚至危及生命。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專家曾收集到美國50個城市1989-2000年期間發生的6513330例死亡與氣象數據,采用病例交叉設計分析了極端氣溫與全因死亡的關系(其主要死因是心肌梗死和心臟驟停)。統計結果表明,所有城市中寒冷月份的平均溫度為-4.1℃至14.5-4.1℃,其中明尼阿波里斯極寒溫度最低為-17.2℃。研究顯示,極寒天氣條件下,可使心梗和心臟驟停的死亡率大幅上揚。


  作為我國寒冷地區的代表城市之一,地處北緯45度的哈爾濱一年中有5個月是冰封時期,冬季最低溫度經常在零下三十八九度。每年冬季氣溫降至零下19度以下時,本埠死亡人數隨溫度走低而顯著上升,其中2.7%的人口死亡可歸因于低溫寒冷,尤其是冠心病病人受低溫寒冷的沖擊最大。


  溫度驟降


  我國南北緯度廣,東西經度跨度大,使得氣候復雜多樣。北方寒冷地區因緯度高,只能經受太陽斜射,加上白晝時間短,這就造成了南北氣溫差別巨大。同時,北方寒地易受西北方向來的冬季風和寒潮侵襲,以及受突發降雨、降雪的干擾,經常出現氣溫驟降的極端情況。當晝夜溫差大于9.6°C時,因冠狀動脈綜合征和慢性阻塞性肺炎引起的急性事件發生率則顯著提高。


  有隨訪結果顯示,血壓高低與環境溫度呈負相關。加拿大醫生觀察到,降雪量和降雪時間對心梗病人入院率及死亡率有緊密關聯,且這種關系在降雪后的第二天最明顯,兩到三天的持續降雪還會進一步增加心梗的可能。韓國學者在分析晝夜溫度范圍對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入院率的影響中發現,晝夜溫差范圍每增加1℃,心衰和哮喘的入院率則分別提高3%和1.1%,其中老年人最易受牽連。


  研究表明,大氣溫度每下降10℃,總的冠狀動脈事件發生率可增加13%,冠心病事件和死亡率增加11%,經常性事件增加26%。還有研究發現,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老人還是年輕人,腦出血的發生率均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其中出血性腦卒中發病率在冬季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低。田野解釋,由于人體溫度調節系統處理突發情況能力有限,突發溫度變異會帶來人體相應變化,例如血膽固醇、心率和血小板黏度均增加,則機體免疫能力下降,因此一日內較大的溫度變化可致人群中出現超額死亡。


  季節變化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領土南北距離約為5500公里,由于各地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氣候條件也千差萬別,氣溫變化對心腦血管疾病的影響具有差異性。早在20世紀20年代,學術界就發現冬季血壓增高的現象,此后血壓的季節變化開始受到人們重視。


  一項慢性病研究曾分析了我國10個地區的數據,這10個地區的血壓水平總體呈季節性變化規律,但不同地區收縮壓的季節性差異仍有所不同。如浙江省平均收縮壓在冬季與夏季相差16毫米汞柱,海口平均收縮壓在冬季與夏季相差4毫米汞柱,哈爾濱平均收縮壓在冬季與夏季相差7毫米汞柱。分析后者奇特的原因,田野認為,盡管地處氣候寒冷的東北部地區,哈爾濱市冬夏收縮壓水平相差并不大,這可能是因為本埠冬季有集中供暖,所以冬季室內溫度與夏季比較相差很小。


  溫度的季節性變化不僅與血壓水平息息相關,也與氣溫的季節性變化所累計的其他心血管疾病有一定關聯。有研究結果表明,與其他心血管疾病所致心衰相比,心梗引起的心衰更易受氣溫的左右,冬夏季的發生率分別為42%和13%,二者相差懸殊。研究人員還發現,我國心血管病死亡率呈季節性變化,冬季心血管死亡風險比夏季增至41%。


  新近一項來自15個大城市、包括1936116個心血管疾病死亡數據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我國心血管病死亡病例中,17.1%歸因于溫度氣候,其中15.8%是由于寒冷所導致的死亡,1.3%是因炎熱引發的死亡。


  南北遷徙


  時下,隨著交通的便捷、經濟的富足及人們養生觀念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開始熱衷于“候鳥”式生活,冬天離開凜冽的北方,成群結隊到海南、廣東、廣西、云南等地避寒,春夏時節再度“北歸”。殊不知,在一南一北的旅途中,人為的氣候環境的改變,往往出現樂極生悲的局面。


  以三亞為例,這個迷人的城市地處熱帶,屬季風熱帶氣候區域,寒暑變化不大,年均氣溫23.8℃。然而在秋冬季節由東北、華北和西北來三亞居住、旅游或度假將會在數小時內跨越2個或以上不同氣候帶,遷徙前后兩地溫差達25-55℃,這種“過山車”般的溫度驟變,極易引起身體不適,造成血壓的波動及心腦血管疾病的突襲。


  有學者在描繪心血管疾病和溫度之間的關系曲線(U、V、J型)發現,當U型曲線溫度低于冷溫度閾值及高于熱溫度閾值時,心血管病死亡率就會“水漲船高”。與寒冷不同,高溫可直接導致心血管病人死亡,寒冷只是間接起作用。流行病學調查則顯示,溫度波動比氣溫本身對腦梗發病率、死亡率的影響更大。田野解釋說,溫度變化會引起血壓變化,血壓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實驗表明,當室外氣溫大于10℃時,溫度每上升1℃,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降低0.4和0.28毫米汞柱,一旦因“熱應激”驟然升高人體溫度,即可使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減慢30%,極易釀成腦梗的風險。


  生活習慣


  高血壓腎病除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外,環境背景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除了氣溫對心血管疾病所產生的不利影響外,北方寒地特別是東北地區還包括鈉鹽過多攝入、大量飲酒、攝入高熱量食物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方式。


  以地處我國高緯地區的黑龍江為例,該省無霜期短,冬季漫長寒冷,居民“管不住嘴,邁不開腿”,不合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隨處可見,其中油脂食用量過高,人均每天34.2克,超過國家推薦量30克的14%;食鹽攝入量大,人均每天13.3克,超過國家推薦量6克的122%;因室外溫度低而缺少運動,從不鍛煉率高達80.5%;高收入人群營養過剩,中年人超重肥胖率高達69.6%。上述諸多原因使黑龍江成為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區和重災區,致使全省人均期望壽命明顯偏低,2013年為74.3歲,比全國平均75歲低0.7歲。


  針對上述問題,田野給出的忠告和建議是:首先,寒地居民在極寒天氣狀況下最好待在室內,如要外出一定要采取防寒保暖措施,以避免心腦血管事件帶來的不測;二是寒地高血壓病人在氣溫驟降及季節更替時,務必加強血壓的自我監測,密切關注血壓值,警惕因外界溫度變化所致的血壓急劇變化;三是高血壓患者在血壓值急劇升高時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用藥方案,避免自我任意用藥不當釀成危險;四是準備秋冬季由溫帶或寒帶到熱帶居住、休閑旅游的中老年人,在出發前需全面接受體格檢查,當兩地溫差小于30℃時,長途遷徙可減少溫差造成的心血管意外,有腦血管閉塞或重度狹窄者應遵從醫生意見。五是合理膳食,做到低鹽、低脂,少食動物內臟及魷魚、蛋黃等;同時戒煙限酒,適當參加運動,以減輕體重,防止肥胖。


  最近的健康指南推薦至少每周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此外,家庭自測血壓是高血壓病人自我監測和自我管理的重要工具。田野建議,每個有條件的人都要進行家庭血壓監測與風險評估,并配合醫師進行有效管理。


  知識鏈接:


      廣義的寒冷地區包括嚴寒地區及寒冷地區,集中于我國北部。嚴寒地區主要是指最冷月平均溫度≤-10℃或日平均≤5℃且持續145天以上的地區,包括東北、內蒙古和新疆北部、西藏北部、青海等地。寒冷地區主要是指最冷月份平均溫度在0℃-10℃的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寧夏、陜西大部、遼寧南部、甘肅中東部、新疆南部、河南、安徽、江蘇北部以及西藏南部等地區。寒冷低溫是這些地區冬季氣候的主要特點之一,表現為寒潮頻繁、室內外溫差達50℃、晝夜溫差大。低溫對人的心血管系統有不利作用,機體相應會因環境而表現為寒冷應激。寒冷與心血管事件密切相關,可致頑固性高血壓、心肌梗死、心房顫動、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病顯著增加。(衣曉峰)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友薦云推薦
熱網推薦更多>>